• 61阅读
  • 0回复

“石油夫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廉洁篇

  “石油夫妻”
本报记者张玉来
这是一幢简陋的平房。
暮秋的一天,记者造访了这幢平房和它的主人。虽对这平房里的故事早有所闻,此时仍不禁令人惊叹。一面坡式的房顶,狭小的庭院,纵横交错的晾衣绳,不啻一幢司空见惯的农舍。平房的四邻大多是油田普通工人和一般干部。进得门来,40多平方米的居室里,墙皮剥落,几件家用电器与老式家具显得极不和谐。
居室的主人是一对令人敬佩的夫妻。他们在油田相知、相恋、相伴,用30多个春秋年华,追求个人与祖国石油事业的辉煌,人称“石油夫妻”。妻子丁正言是一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当了10年油田总地质师。那遍布旷野的成百上千口探井,都凝聚着她的智慧和心血。丈夫崔万瑛是一位“石油万事通”,当了10年吉林省油田管理局局长,刚刚改任党委书记。在任局长期间,他硬是率领职工将原油产量由170万吨翻了一番,使一个小油田跻身于国家八大油田之列!
“我的家庭是不对外开放的!”崔万瑛对我这个不速之客开着玩笑说。
“这个房子也称得上是第三个台阶了。”丁正言不无诙谐地说。他们新婚时,租了一间兼做卧室厨房的民房,后来搬进一室一厨的平房,十几年前才改换了这幢平房。这位国内闻名的地质专家回到家里,便扎起围裙,当起家庭主妇。她没有多余的精力照看孩子,两个孩子刚出生不久便送到天津,请婆母照看。后来婆母干脆来到这幢平房,既帮她照看孩子,又帮她操持家务,直到去年冬天辞别人世。
“我们油田资金紧缺,有限的资金必须投入到生产上去!”崔万瑛神色凝重地说:“我们局领导,在职的、退休的,大约有20人住这样的房子。要知道,油田还有7000多名职工没有住上标准楼……”
油田每年都新落成几栋职工宿舍。每次分房,干部职工都劝崔万瑛搬进新居,可每一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周永康了解到油田局级领导干部住房情况后,特批吉林油田盖一幢局长楼。但崔万瑛没有去接这柄“尚方宝剑”。
“石油夫妻”的居室是吉林油田艰苦创业精神的缩影。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党的优良传统,什么是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它胜过无数篇精彩的动员报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