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于限制中运用巧思——我看散文与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于限制中运用巧思
——我看散文与小说
彭荆风
小说和散文是否应作为一种文体共融?我认为,还是分开为好!
不少作家的小说具有散文情调,这仅只表明他们能吸收他种文体的长处,并不能说明小说等于散文。
小说与散文看来近似,又分成不同的文体,是许多作家积多年创作经验形成的共识;虽然不断有人想笼统地把小说纳入散文范畴,由于它们在发展中已形成各自难以吻合的特点,还是难以如愿。
要写好散文和小说,除了作家加强对事物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外,还应该认真研究文体,这比盲目摸索好得多。有的作家是研究了文体后再写作,这也就是中外许多名家谈写散文、小说的文章长久引人关注之故;也有的人似乎是不研究文体就能写作,实际上他在研读名著过程中,已潜移默化接受了小说或散文文体的影响,只是不自知而已!
写人、述事、绘景、抒情、注重结构、语言、意境、想象力等等,这都是散文与小说可以共有的,只是由于不同的作家处理不同的题材有所侧重;仅用是否情景交融来区分散文小说,当然太简单化,小说不同于散文是可以虚构,正如鲁迅先生所云: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而散文则只能根据具体人事来剪裁取舍。如果一篇写鲁迅的散文,用小说笔法把茅盾、巴金诸公的个性也融入,那就会乱套!所以,鲁迅先生不把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当作散文,朱自清先生也不把他那颇似小说结构的《背影》当小说。我相信《孔乙己》不是鲁迅的自传、朱自清写的只是他父亲的真实背影,没有虚构!
文体似乎是对作家的限制,为什么许多作家还愿接受?沈从文先生回答得好:“一个优秀作家,却能够于限制中运用‘巧思’,见出‘风格’和‘性格’。”细细研读中国的散文都自有其特色,所以名篇迭出。晚于散文出世的小说,因为可以虚构,似乎自由些,但读者对它的要求也不同,单是创造典型艺术形象,就累伤了许多作家!
如今有些散文任意虚构编织故事,这并非好事;也有人主张小说散文化,把塑造典型人物以及情节、故事都取消,说“悬念是愚弄读者”。生活中充满了悬念,写生活的作家怎能弃悬念于不顾呢?这也就是某些越来越淡、结构松散、沉闷冗长的散文化小说难以赢得更多读者的原因吧!这当然不利于小说向更精湛发展;互取所长,各自发扬特点,应是小说和散文的正途,至于国外的一些作家认为:“已经不再有小说或虚构文学,只有实实在在地叙事。”那就更偏颇。如果我们把《红楼梦》、《三国演义》列为散文,把《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等散文以及当前的随笔看成小说,岂不见笑于读者!
不少小说家同时是写散文的高手,这不是他不辨文体,而是他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已达到能熟练地使用各种武器。
我相信,散文和小说分开的现状将长久继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