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冷战后的西欧小三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8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札记

  冷战后的西欧小三角
石权
在西欧国家关系的地图上,历来存在着一个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顶点的小三角。这个三角图形的变幻和西欧力量结构的改组、权力中心的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回眸一下欧洲史会发现,当英国强盛时,法德两国往往会靠拢;法国称雄时,英德常常结盟;德国崛起时,英法势必予以阻遏。
战后,西欧自身的政治格局是以“法德轴心”为基础的。1973年以前,英国先是自拒后是被拒于欧洲共同体之外,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和北约盟主美国的“特殊关系”在欧洲大陆上发挥作用的。英国加入欧共体后,西欧联合自强的趋向进一步增强,但英法德关系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欧洲大陆发生了疾风暴雨似的变化,顷刻间成为世界上新的动荡中心。有人把冷战比喻为欧洲“潘多拉盒子”的铁锁,它的突然消失使历史积淀下来的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和宗教矛盾一下子冒了出来。从外高加索到巴尔干出现了一条动摇西欧稳定的“地震带”。德国的重新统一则破坏了西欧原来的力量平衡,英法德的三角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更为错综复杂的状态。
首先,“德法轴心”削弱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不久前指出,当年联邦德国参加欧共体并和法国建立特殊伙伴关系是为了“恢复其在欧洲大陆的国家地位”。冷战结束使德国不再需要法国的保护,从而破坏了轴心的基础,也削弱了它在欧洲的重要性。两国出于各自的利益,在诸如波黑战乱、欧美农产品贸易谈判、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扩大欧共体等问题上意见相左、磨擦不断。然而,德法矛盾并没有使英国重蹈二对一的历史轨迹,选择一边倒的立场。例如,在波黑问题上,德国出于和巴尔干国家的历史情结和向东开拓的需要,对塞尔维亚采取了强硬态度,支持取消对穆斯林一方的武器禁运,英国的立场是和法国一致的,予以反对。但在欧美农产品贸易谈判问题上,英国和德国一样都接受去年11月欧共体和美国达成的“布莱尔宫协议”,法国却要求重新和美国谈判,修改某些条款,否则它将予以否决。在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的问题上,德国为了克服统一带来的经济困难、支撑马克的地位,坚持高利率政策,致使英镑、法郎和其他一些欧洲货币一再受到冲击,英法两国因而联手压德国降低利率。在欧共体扩大和未来发展问题上,三国都极力维护自身利益、加强本国地位。英法在牵制德国、避免出现“德国的欧洲”方面有共同需要;而在欧洲一体化方面,英国则疑虑重重,态度远不如德法两国积极。
路透社最近播发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欧共体曾经是一个多事大陆上希望、繁荣和稳定的灯塔,但现在它解决存在问题和赢回这种声誉的时机正在逝去。可以说,由于冷战结束而带来的英法德三角关系的明显变化,它们之间矛盾的交织和发展,是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成因,也是当今西方世界矛盾正在扩大和发展的一个侧面。
今后,在有关欧洲以及世界的重大问题上,英法德三国必然将更加突出本国的利益,它们之间的磨擦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更为错综复杂并影响欧洲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