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南风北雨会随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9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风北雨会随州
刘永国
神农故里湖北随州有两座大山。北边的桐柏山,巍峨刚劲,如同北方大汉;南边的大洪山清秀奇丽,如同南国佳人。南风北雨会随州,古老而沉静的?水一手拥抱南方的秀丽,一手拥抱北方的雄奇……从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到曾侯乙时代的青铜文化,从季梁的“民本思想”到李白、刘长卿、黄庭坚、沈括、欧阳修的履痕与歌吟,真个是八方风雨,古今风云……数千年的风流与情韵、北方的风与南方的雨,无不可以在?水两岸的两座大山之间找到踪迹。
游神农故里,访随国故城,听编钟古乐,我们沉浸在古国文明的激动之中。炎帝神农故里给予后人的是远古农耕文化的昭示,随国故城给后人讲述的是一个先进部落拓荒立国的故事,编钟古乐带给我们的是2400年前华夏青铜冶炼与音乐艺术的璀璨与辉煌……
数千年前,当大多数古代先民还处于“茹毛饮血”状态时,?水流域以炎帝神农为代表的部族却已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播种五谷”,发明了原始农业。
距今3000年左右,当周朝最早的一批诸侯国问世时,随人就已在?水岸边的城堡里亮出了“随国”的旗帜——随国受命于周,君临汉水监控南方,“汉东诸国随为大”,?水流域在南方较早地创造了国家典章制度。
2400年前,当曾侯乙编钟清亮地倾泻出5个八度和齐备完整的12个半音,奏响随人的宫廷音乐时,古希腊、巴比伦以及恒河岸边的异族先民还在辛勤地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完整音乐感觉……
参观考察随州的古文化遗存,人们会发现?水文化的兼容性。
?水源头大洪山麓的冷皮垭古文化遗址和?水与漂水汇合处附近的西花园,是随州境内已发现的5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代表。
?水文化的兼容性在曾侯乙编钟的成就上展现得更为充分,64件乐钟,件件有铭文,每件上的铭文都标明了随地音律在周、齐、晋、申、楚等南北诸侯国的不同称谓,这件出自?水流域堪称中华之奇的音乐工程的广采博纳,大大地超过了随的辖区,超过了?水的流域范畴,它那大度而流畅的兼容性,在中华文明史上,本身就是一奇。
在随地细细搜求,人们还会发现,?水两岸民风淳厚、民俗古朴,从图腾崇拜到衣食习俗,甚至直到语音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如南人崇凤、北人拜龙,随人则尊牛、崇日,熟练地运用龙凤呈祥于喜庆场合;南乐锣当先,北乐鼓为主,随人则锣鼓齐鸣,古朴的民间歌舞“大洪山锣鼓”,自古至今;随人发音古朴,遣词造句独特,至今犹有不见于任何词典的词汇,不通于南北的古音。
?水两岸的人们,世世代代纪念着他们永远引以为自豪的人文始祖的炎帝神农,但他们纪念炎帝神农的方式也很独特,怀念远祖,他们并不作悲戚状,并不尽是磕头烧香。清人有诗为证:“至今神农社,年年赛村鼓”。随人纪念炎帝神农常以村鼓社戏、民间歌舞等形式载歌载舞。如随州民间舞蹈独角兽、独杆舞、独人轿将祖先怀念演变成了生命欢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惹人喜爱。因此,当代随州推陈出新,将“三独”搬进大型广场文艺《神农风》,作为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的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的一部分,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