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将游未游桃花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9
第8版(副刊)
专栏:

  将游未游桃花源
卞卡
到桃花源天色已晚,灯火阑珊时,被热情的主人带到属于桃花山景区的一家宾馆。那家宾馆座落在山坡上,灯影中,山是黑的,幽的,静得出奇。这里室内很整洁,很雅素,窗外同样有竹,还有松,它们的枝叶也时时发出沙沙的响声。后半夜落雨了,江南温柔多情的雨,淅淅沥沥伴我们入眠……
来客出于对桃花源的迷恋与钟情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种种描写,以致纷至沓来。这里至今仍有一种传说:陶渊明晚年曾隐居于桃花源。缘于何故?众说不一,这里也不去作考证了。只是,在他的笔下,桃花源被写活了,写神了。他假借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的所遇所见所闻,生动而形象地把桃花源写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世外桃源”。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那地方的那些人,见了武陵捕鱼人大惊失色,之后便邀至家中,“设酒杀鸡作食”。问其因由,乃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样,久而久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很可能是一个寓言故事,借以表达陶渊明遁世清隐的心境。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有那么一个清静的处所,以与外界形形色色驳驳杂杂的世界相“间隔”,这样便有了桃花源这方乐土。不管他有意或无意,打那以后,桃花源倒真的风火起来了。
风火起来的桃花源自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人间仙境”。作为人文景观,对向往者来说,不同的人所流露的精神追求各不相同,甚至相当复杂,但那里的仙山秀水,那里的静谧清幽,不知令多少人感叹和吟诵。翻开它的历史,尽管有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衰于明清,萧条于民国的曲曲折折的历程,而它独具的美学的存在价值,却像一条无形的线,从1600多年前的晋穿向今天。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条多情的线,在不同朝代,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先后牵来了唐宋许多才子名家,他们在桃花源畅游,留下了足痕,留下了墨迹,当然也留下了许多传说与佳话。桃花源包容了他们,他们亦如灿灿的星光点缀了桃花源……
桃花源景区在兴衰交替中就这样形成了。过程是漫长的,充满了新与旧的重叠与交割,既显示了历史的沉重,又不无灵秀山水的魅力。这便是桃花源,昨天的桃花源和今日的桃花源。昨天桃花源的真谛我不可能领略了,今日的桃花源却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们下榻的秦人宾馆与据说是陶令所写《桃花源记》中的秦人村落毗邻,主人介绍说那里许多景点都取意于《桃花源记》,意蕴深广,诗情盎然。这是自然的,唯如此,才能突出那里的神奇和神圣,才能显露那一方山水的钟灵毓秀,诗情画意。
淅淅沥沥的雨在天亮时分停了,有蓝色的雾霭在松竹间缠来绕去。空气湿漉漉的,清新得舒心爽肺。新的一天开始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桃花源风景区那片迷人的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