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此夕银河分外明——记两岸新闻学者的一次交流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29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此夕银河分外明
——记两岸新闻学者的一次交流活动
方汉奇
不久前,我和大陆的十几位新闻学者一道,应邀参加了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在台北召开的一个有关传播学教学与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会后,应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两大报系的邀请,参观了一些新闻单位,游览了阿里山、日月潭等风景名胜。在台半个月,会见和结识了不少旧雨新知。
这一次台湾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岸同胞之间的浓郁的手足情谊。主持会议的政大传播学院院长潘家庆教授、参加会议的政大副校长赵婴教授、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院长王洪钧教授,以及政大、淡江、世新、铭传等院校的李瞻、赖光临、皇甫河旺、林东泰、王石番、杨志弘等教授,1989年曾以台湾新闻教育代表团的名义到大陆访问。担任会议秘书长的政大钟蔚文教授,1992年曾以调查研究名义到大陆访问。我和他们是旧相识。这次赴台,潘、钟两位教授亲到距离台北百里开外的桃园机场迎接。王洪钧教授和潘、赖、赵3位教授分别设宴款待,一片冰心,十分热情。海基会董事、台湾新闻学会楚崧秋理事长早在3年前就曾经向我和其他几位教授发过访台邀请,囿于台湾当局当时的一些规定,未能如愿。去年他到北京开会,我因事出国,再度相左。这次赴台,他以新闻学会名义设宴,一见如故,至感亲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政大的李瞻教授。他从1989年访问大陆回台后,就极力促进两岸新闻学者的交流,多次策划邀请大陆学者回访。这一次研讨会的召开,和大陆学者的顺利入境,他出了不少力。会议结束后,他还特地叫了计程车,坚邀我到他的住所一叙,他的夫人第二天即将赴美探亲,有很多事忙着要办,听说我来,特意留在家中作陪,夫妇二人殷勤招待,情逾骨肉。文化大学的讲师萧素翠,是我4年前访日时认识的;《自立早报》的记者陈威傧,是两年前她作为文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赴大陆收集论文材料时认识的;听说我从大陆来,也都热情相邀。或请到家中和她们的亲人们见面,或陪同到市区各处观光,尽兴才止。类似这样的约会,除了开会的那几天外,几乎每天都有3至5起,经常是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所至之处,得到的都是热情诚挚的接待,洋溢着两岩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和台湾的朋友们见面,经常谈到的是统一的问题。在台半个月,接触许多人士,几乎都想为统一大业作一点有益的事情,都想在有生之年,看到两岸之间的历史恩怨和人为的隔阂得以泯除。王洪钧教授在一次聚会中,曾经十分动情地说,他已年逾古稀,此生别无遗憾,“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的一番话,曾使举座为之动容。许多知名人士都对自己的父母之邦怀有深厚的感情,都坚决反对台独,都期待着两岸的统一,能够早一日实现。
访台期间,两岸的新闻学者也就两岸的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受众调查以及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充分地交换了意见。由于政治体制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分歧是存在的,但双方都尽可能地避开敏感的问题,作到求同存异。两岸学者还利用会前会后个别接触的机会,交换了各自的著作。大陆学者带去的新出版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新闻学大辞典》,受到了台湾学者们的重视。台湾学者回赠的他们所写的《世界新闻史》、《国际传播》等书,也受到大陆学者们的欢迎。两岸新闻学者还就两岸新闻学研究资料的交换问题、新闻史研究和《中国新闻年鉴》的协作问题,以及加强互访,互相提供研究上的方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商定了初步的方案。
“谁言阻遐阔,所贵在相知”。这次学术交流,正是一次“相知”的活动。它不仅促进了两岸新闻学者之间的了解,对两岸新闻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将是十分有益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