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黄山归来不谈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2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旅游札记

  黄山归来不谈山
本报记者艾丰
“黄山归来不看岳”,那是因为黄山太美。
“黄山归来不谈山”,那是因为“山外”之事也蛮有兴味。
老街的氛围
黄山市领导机关所在地——屯溪市区有一条“老街”。近两华里长的街道,大都是建于明清时代的店铺。类似这样的“一条街”,全国有几个。若论保存完好,据说当属此处。
傍晚我到老街一游。一幢幢高高的徽派建筑,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店铺门脸,大石块铺成的人行道路,还有那三三两两进出于各个商店的顾客,组成了一幅名不虚传的老街图画,似乎时间一下子退回了几百年。
大部分商店经营的是文房四宝,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砚台。这里是世界著名的歙砚的产地。屯溪有40多家砚台商店。砚台大的像磨盘,小的可手捧。粗犷者天然少雕饰,细腻者玲珑又剔透。我看了一块又一块,向售货员询问其价值所在,得到的总是细心的内行的回答。当我一块也没有买就走出店铺的时候,他们也总是用微笑和“再见”欢送。
我走进一家挂着“三百砚斋”匾额的店铺,店铺的最里面,一块上好的石料摆放在精制的木框之中。那石料上起伏的波纹,若明若暗的色彩,仿佛就是一幅绝好的沐浴在晨曦之中的大海海面的摄影。
“这块石料,一个外商给两万元,我都没有卖。”店主人是三个“下海”的文化人。他们绘声绘色地向我介绍各种歙砚的名贵之处,言谈举止,儒雅含蓄,恰和商店陈设形成了一个宜人的文化氛围。
我觉得,这条老街,古建筑保存得那样的完整,自然是难能可贵,但现代经营者与之相适应的素质和气质,也是很可称道的。如果是一些满口粗话、动不动就瞪眼的人站在店铺里面,那将是很倒胃口的。这也是旅游区的一种很重要的配套。
民宅的内涵
黄山脚下,有个潜口民俗村。人们把这一带一些古民宅集中移建到这里。有一般百姓的住宅,有阔人家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建筑的某些特点所包含的当地、当时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涵。
徽派建筑的房屋墙壁都很高,且墙上不开窗户。这就同此地人大多外出经商有关。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并称,当地有所谓“生在徽州,从小一丢”的说法。徽州人从不大的时候,家里就不管他了,只有靠自己外出经商去谋生。正是因为男人们常年在外,家中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所以这里的房屋一般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墙高,不开窗,以防坏人。
那么采光怎么办呢?用天井。更有意思的是,所有房屋的流水檐都是向天井内倾斜的,一下雨,水就往院子里流,称为“肥水不落外人田”。这又是很符合商人心理的。
我不懂建筑,但觉得,古代建筑融进了当时生活的内涵,我们现代的建筑,如何融进今天生活的新内涵呢?徽派建筑之所以至今有其观赏价值,很重要的是它同当时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未来的人研究我们今日的建筑的时候,也能从中很好地发现这种联系吗?
不仅是建筑家们,似乎每个“造屋者”,都应该这样想一想。
牌坊的启示
在黄山风景区的东南,有一个村庄,名叫棠樾。著名的古牌坊群就在这里。不用进村,即可看见,七座石牌坊,由东北向西南列于村口:鲍向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灿孝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
据今人鲍树民等所著《坊林集》一书考证,南宋建炎(1127年)以后,歙县的鲍氏迁至这里,后来竟发展成一个家族的村落。经宋元两代的开拓,至明清达到鼎盛。鲍氏家族读书出仕、赴外埠经商的人渐多,达官巨贾不乏其人。他们往往集商、儒、官为一身,三者互补。正是出于他们的这种切身体会,感觉有一种大力宣传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需要。这些牌坊不过是以建筑的形式树立的忠、孝、节、义的“典型”,令其万古流芳,以求众人效法。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牌坊是一种较常见又是很独特的东西。它的作用,与其说是在实用方面,不如说是在精神方面。它往往是某种文化、思想、道德的象征。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来看,牌坊的出现和发展,是封建时代建筑趋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情况。
在我们今天的建筑上,怎样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地凝聚在一起呢?这还是一个新课题。
文化的遐想
我想提出“黄山文化”这样一个新词,不见得公允。
有的外国人觉得在中国旅游单调,说:“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批评自然有其片面性。但我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大都离不开庙,庙里又大都是那些神,倒也确实。
在黄山,我的感受大不相同。这里不是“神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黄山上,没有什么庙和寺之类的东西。这在我国诸多名山中,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在黄山周围我见到的那些文化,都是围绕“人”和“社会”展开的。这是否可以称为“黄山文化”现象呢?
也许历史学者对此更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我至少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我国封建时代后期,这里商业发达,资本主义有了萌芽发展,是否在文化上也就有了这样的相应表现呢?
这种土壤造就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但新的经济形态却终究没有替代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这同这种文化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封建社会“长生难死”之谜,能否从这里得到一把解开的钥匙呢?
从旅游工作说,进一步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将会使“黄山的牌子”更响亮、更深厚,更具有魅力。这种文化内涵的发掘,也还会对我们建设新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启示。发展旅游不只是修庙、修古迹,还应该包括这种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用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的展示。这样,我们今天的工作成果又可以成为后代的有价值的“古迹”。我们民族的文明将得以更好的延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