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梦想成真——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蓝正国自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2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梦想成真
——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蓝正国自述
崔景瑜
“科学这东西,不信不行”
1979年高考落榜后,我又回到养育了我19年的家乡——甘肃省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村。当我看到父亲日复一日地艰辛劳作,却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阴影时,我就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家乡几代人共同的梦想。
1982年,我在承包地里第一次种植了地膜覆盖西瓜。看着黄土地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乡亲们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我父亲也吓得直骂我是个冒失鬼。屋漏偏逢连阴雨,长到中间瓜秧就枯萎了。我赶忙从科技报上找到了治疗办法,一试,还真灵,没几天瓜秧就变了样。这一年,我的西瓜亩产过万斤,加之上市早,卖了个好价钱,收入4700多元。
初试成功,坚定了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信心。这年冬天,我引进了早花、密宝、红优等8个优良西瓜品种。经过多次试验,我还找到了一种点播西瓜的新式武器——西瓜打孔器,使西瓜的出苗率达到100%。如今我发明的西瓜打孔器不仅广泛应用于西瓜种植,而且经过改造还被应用到棉花等作物的种植上。大西北的7月,当别人的西瓜还在田间沐光孕育时,我的西瓜已经上市了,而且以个大、味甜震动了临泽及邻县高台。我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状元”。我父亲这位种瓜多年的老把式怎么也想不通,他说:“我种西瓜这么多年也没种出个名堂,你小子怎么才两年就成状元了?”我说:“科学这东西,不信不行。”
懂科学,还要有经济头脑
我种西瓜出了名,十里八乡的人纷纷上门求教,一时在临泽出现了种瓜热。我想,随着地膜覆盖西瓜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技术的推广,瓜价肯定要跌落,种瓜的经济效益就要下降。于是我积极捕捉各种信息,开发新的种植项目。
1987年,我先后从省果树研究所引进了3个优良桃种,从辽宁引进了锦丰梨苗200株,还试植了矮枝型苹果。由于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1989年收鲜桃1000公斤、梨1000公斤、苹果1500多公斤,当年给地区林科所及当地乡村提供接穗2000多枝。这在“桃三梨四果五年”的当地,可以说是园艺史上的一个创举。
科学技术使我尝到了甜头,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也使我越来越感到科技投入的重要。从1982年开始,我每年都要花二三百元购买科技书籍,还订阅了十多种科技报刊,11年来从没有间断;我还先后报名参加了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北方果树系、辽宁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经济部大专班的函授学习,如今这3个大专层次的文凭已拿到手。1990年临泽县政府和县科委首次给农民技术员评职称,我被评上了农民助理园艺师。1991年团中央又授予我“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
1992年3月,经县科委批准,我筹资3万元,建起了“临泽县果树研究所”。目前,研究所除承担良种的引进、试验,新技术的推广外,还承担地县科研项目,每年给河西地区提供良种苗10万株,接穗5万多枝。为了便于给农民释疑和开展技术服务,研究所花800元在街面租房两间,长期开门开展服务,并在所内设立了果树医院,购买了录像等设备进行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农民种植果树的难题。
当年的梦想已变成现实,但我并不满足。“立足河西,志在甘肃,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计划把果树研究所建成河西最大的果树品种库,每年为农户销售果品100万公斤,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附图片)
照片说明:蓝正国正在观察果树苗的生长情况。
林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