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卖掉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2
第12版(副刊)
专栏:杂文随笔

  卖掉了什么?
邓高如
有人说出书难,我看是难也不难。关键是我们现在有不少“出版家”,眼睛就盯着一个钱字。不问书的优劣,只看畅销不畅销,能“包销”多少万;有赚头的,哪怕今天出、明天送废品站,甚至是“黄色”的,他也出,而且“洛阳纸贵”;赢利不大,或者暂时无利,哪怕你是精品、绝唱,对不起,“本店客满”;图省事,他还有卖书号一绝。难怪在一些地方,该出的书出不来,不该出的书满街都是。
卖书号,这也许是我们出版行业特有的现象。在大量出版的坏书、黄书的背后,只要一查,许多都与卖书号有关。说句公道话,也许没有哪一家出版社愿意出坏书,也没有哪家出版社愿意书商拿着自己的书号去出坏书。但由于“孔方兄”的驱使,一些出版社就见利忘义了,卖掉了书号,也卖掉了出版权,卖掉了经营权,卖掉了责任感。而一些贪婪的书商,别看政治素质差,文化水准低,但发财欲却极强,敢于铤而走险,他们见有机可乘,什么瞒天过海、偷梁换柱、暗渡陈仓、移花接木、一号多用,甚至盗版盗书号,无所不为,把一方本来圣洁的宝地,闹得乌烟瘴气!一些不学无术之徒俨然以出版商自居,连娄阿鼠之流也混迹其间,这真是出版业的一大耻辱。
然而,“不为一点蝇头小利砸了自己的牌子。”也有不少出版社这些年来并没卖过一个书号,没出过一本坏书,照样取得“双效益”。在他们看来,有些好书,不一定一出版就有利润,但如果它确有价值,有生命力,便可以不断重印,而利润就在这不断重印中获得;有的好书的印数上不去,与我们的发行渠道不畅通有关,通过改革,发挥各方积极性,问题完全可以解决。那些讲求“双效益”的出版家们,是我们出版业的脊梁和希望!
社会主义的出版行业,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我想起小说《苦菜花》的开篇箴言:“苦菜根是苦的,花却是甜的”。有的好书,刚出来时,也许会受冷淡,但一经被读者认识,就会热起来。事实上,质量高的书不一定都赔钱,读者自有鉴赏力。一些高档次的文学作品,读者可能一时不尽识货,但“凉水泡茶慢慢浓”的作品大有先例,因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常常在后来,在“雪球”滚动中流光溢彩、增值增辉。中外古今有些名著的命运就有此种情况。悟出此理,我们的作家、出版社应当放开眼量,不趋时尚,不降低格调,不为“孔方兄”折腰,去共同努力创造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宣传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