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关于人物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4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艺坛纵横

  关于人物画
刘国辉
今天,中国人物画创作空前活跃。但当我们冷静观察的时候,仍不难发现有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引人注目的是小品化倾向。小笔墨、小趣味、小格局充塞画坛;所谓淡化主题、淡化形象,以至淡到什么也没有的作品成了时髦。毫无疑问,美术园地应该有小品画,但是如果整个画坛都塞满这样的画作,我们的事业就没了骨架。
艺术品进入市场,激发了艺术生产力,改善了艺术家的创作条件,促进了艺术品流通,它的历史作用是明显的。但同样明显的是,艺术在商品化的诱逼下,一方面是投其所好,“生产”出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甜品,再就是故作深奥的狂放、怪诞。一只无形的手拨弄着艺术的航向,商品经济的运作手段全方位地引入画坛。
长期以来,用以指导人物画创作的是沿用了千百年的文人画的理论,它的笔墨论和形神论。然而,人们在艺术创作中逐渐意识到这种理论规范和当代艺术实践的错位,这种错位常令艺术家进退维谷。笔墨在人物画中应该如何定位?过于张扬的笔墨主体意识究竟要把人物画引向何方?如果以笔墨鉴赏为主的小品画就是中国人物画的归宿,那这决不是中国画的福音。
古老的重神轻形的形神论带有模糊性的当代品格,使它显得博大而具包容性,然而它在可操作性方面的欠缺和艺术界定的误差系数,那种似是而非的情状,给艺术教学和艺术评鉴带来困难。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科学命题:如何为现代人物画装备新的理论。
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画种,人物画较之花鸟、山水画更具有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就其思想内涵,古代的《韩熙载夜宴图》,现代的《流民图》,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丝毫没有影响它们的艺术价值。历史上的人物画又有几多“纯”而又“纯”呢?“文以载道”的文艺观自有它深层的民族的历史的根源。
1992年,经文化部批准,浙江美术学院开办了人物画高研班,高扬“写实”的旗帜。这里的“写实人物”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只是泛指那种要求“画什么,像什么”,既有范围又异常宽泛的概念。这样的选择不是因为对习惯的眷恋,而是对艺术规律的认知,用理性的梳子把现存的一切梳理一遍过后,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强化造型意识是写实人物画最基本的要素。形的选择,形的多样,形的对比,形的趣味性,形的强化和夸张……这在写实人物画中是丝毫不允许淡漠的。
理论专门家欣赏艺术上风格独特、表现语言上与众不同,作为教师更注重独特风格形成之前的基础,注重垒筑金字塔的塔基。我们的责任不是直接造就大师,但我们的工作却与造就大师有关。
我们要求掌握坚实的写实技巧,因为我们要把变化创造的权利牢牢握在手中。
似与不似,以似为基础;写意与写实,以写实为基础;表现与再现,以再现为基础。这里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没有绝对的界限,任何表现都有再现的成份,任何再现也有表现的因素。
提倡大创作的构想,是为了有效地克服小品化倾向,增加艺术表现的难度,让这难度跨越传统笔墨形态所能表达的能力,把传统笔墨逼上改革之路。为了迁就传统的笔墨而放弃鲜活的现代生活,为了迁就传统笔墨宁愿委屈形象:被动的退让不可能把中国人物画引向前进。
从总体上说,当今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研究课题,不是意象造型,不是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不是回归似与不似,而是如何真诚地去反映生活,去描写新形势下的人,在这过程中磨砺、发展表现方法、表现语言(包括把传统型的笔墨形态发展成现代型的笔墨形态)及其组合规律。这样就可能跳出牛角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