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瑞典、丹麦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5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瑞典、丹麦纪行之三
  人民日报代表团
在瑞典和丹麦访问的日子里,我们常常会为美丽的自然景色而赞叹不已。无论是在大都市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还是在小城乌普萨拉、科灵,处处是绿树成行,流水清澈。即使是在热闹的市区,也总可看见大片大片碧绿的草坪。离斯德哥尔摩市区咫尺之遥的中国大使馆,不时有野鸭、小鹿前去作客。
同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北欧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已经变成当地人们的自觉习惯。每次乘旅行车和火车,下车之前,我们的陪同总是把空易拉罐、糖纸和擦手纸等装进垃圾袋,扔入垃圾桶中。我们看到,许多市区街头都设有回收玻璃瓶的大型垃圾罐,出售电池的商店里也都摆着专门回收旧电池的塑料筒。瑞典的陪同还告诉我们,到了收旧报纸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自动把一捆捆旧报纸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前。我们在丹麦的一个农场发现,场主特意把蓄粪场的下水道与排泄雨水的下水道分开,以免造成污染。
环保的话题也始终伴随着我们的访问。在斯德哥尔摩,当我们乘船游览梅拉伦湖时,陪同史安佳女士告诉我们,湖边那些厂房模样的建筑物都是二三十年前的工厂遗址。为了保护都市的环境,这些工厂早已迁出了市区。我们后来参观了几家总部在市区的公司,它们的工厂都设在远离市区的地方。
在丹麦,我们乘船从西兰岛去菲英岛。举目西望,远方海面上仿佛漂浮着一条玉带,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大贝耳特跨海大桥和隧道工程。陪同告诉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丹麦政府有一个座右铭:“从全球着眼,从局部着手”。每开始一项工程,都要事先做好环境方面的调查,在施工过程中也要严格监测对环境的影响。大贝耳特工程当然也不例外。为了保证大桥和隧道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施工部门特意设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环境监测项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对工程附近的海水、海床和所有生物进行全面严格的监测,以防对环境造成污染。
我们访问的几家公司都把环保作为衡量产品能否在未来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些印制精美的公司介绍材料无一例外地写着环保目标。沃尔沃汽车公司公关部的经理对我们说,“我们公司有三个目标,一是质量,二是安全,三是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去年该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涡轮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驱动时,也为车内的一个特殊电瓶充电。汽车在城外行驶,用发动机驱动,一驶入城区,即改用电力驱动,这样也就消除了废气。沃尔沃公司的科研人员称其是“体现环保精神的新型轿车”。丽都公司的斯文森先生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该公司因在瑞典首先开始生产无氟利昂电冰箱和冰柜而获得了1993年瑞典环境保护奖。在环保方面,该公司可谓煞费苦心,连产品的包装材料,也尽可能重复使用。丽都公司还专门成立了由总裁挂帅的环保委员会,负责公司的总体环保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环保教育也已成为该公司职工培训的必修课。
面向未来可说是两国环保政策的一个出发点。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科学家们为我们描绘了他们对未来的设想:让大自然不断再生出人类需要的能源。早在70年代中期,这所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研究替代能源。近年来瑞典约有30万公顷的土地休闲。休闲的土地干什么?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种植以柳树为树种的“薪炭林”,瑞典人称其是生物燃料。目前,这种燃料相当于全国电力能源的15%,20年后这个比例将翻一番。据估计,到1995年,将有50万公顷的土地用来种植这种薪炭林。以每公顷可产干柴15吨计算,这相当于300吨的燃料油,约占瑞典原油进口的20%。瑞典的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实验能使人类在自然能源利用方面摆脱现在的困境,减少环境的污染,走出一条让大自然能源形成良性循环的新路。这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伟大进步。
数十年来,瑞典和丹麦政府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制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计划,努力实现保护人民健康,维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文化景观的长远目标。两国人民经过辛勤的努力,不仅创造了优美的环境,也为促进全世界环保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对于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来说,不也很有借鉴价值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