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来者与他的“趣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06
第8版(副刊)
专栏:

  来者与他的“趣墨”
李中贵
旅巴西画家来者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趣墨”画展,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趣墨”是指在泼墨与破墨时,由于水分的原因和生宣的特性,偶然在泼墨主体的边缘上自然浸出的一种小图案和微妙的肌理,来者称之为“趣墨现象”。这种现象大凡作水墨画的人都遇到过,因其具有特殊的美感往往令画家激动不已,爱不释手。经过11年潜心钻研,来者终于从偶然产生的“趣墨现象”中摸索出了控制自如的“趣墨法”,为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据来者研究,“趣墨”所以会产生不同的造型和肌理,主要在于落墨的角度和给水的方向。这是“趣墨造型”的基本原理,并由此总结出了“趣墨造型”的六个步骤(落墨、沁水、催激、引墨、疏理、消痕),八种“沁法”(“内沁”、“外沁”、“外截沁”、“复沁”、“飞来沁”、“沥矾沁”、“沥粉沁”、“混同沁”)和七种不同的“趣墨”纹理(“芭蕉纹”、“鸟羽纹”、“鱼鳞纹”、“漏痕纹”、“淤积纹”、“火焰纹”、“混合纹”)。“趣墨”作品的主体不是靠笔,而是靠了水的推动,使墨迹慢慢沁润而成的,来者称为“纯趣墨”,但画面的形象却都是具象的。所画的山川、树木、花鸟、草虫形象逼真、质感细腻,这是“趣墨造型”的独到之处。
“趣墨”本是泼墨的产物,观来者的作品,几乎每幅都是泼墨大写意,总体效果十分强烈。尤其所作巨幅墨荷,新老残叶之重叠翻卷穿插,近中远景之层次对比,荷叶的俯仰向背,完全是大写意的气势。但与一般墨荷不同的是,不论是浓墨荷叶还是淡墨荷叶,都有十分微妙的叶脉网络,这是由“趣墨”纹理组成的,比工笔画还要细致入微。来者的山水画也完全用他的“趣墨”纹理来表现,全部用水沁润而成,却能体现传统的皴法,如披麻皴、荷叶皴等,既有大写意的粗放,又有工笔画的细腻,这是传统的泼墨写意画所无法得兼的。
来者在海外研创“趣墨法”的成功,引起了学者们对“趣墨现象”最早始于何时的探讨。有人考证它可能始自南宋的梁楷,我却以为,可能始自唐朝的王洽和张璪。据《唐朝名画录》记载,王洽(又名王墨、王默,约公元734年—805年)在绘画上以“泼墨取胜”,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张璪则善用“破墨”,荆浩在《笔法记》中说他“笔墨积微”,“不贵五彩”。这在水墨画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据此可以推测,“趣墨现象”在中国画界已存在了120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根基深厚。“趣墨法”所以在今天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的结果,是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一种结合。为了使这种结合成功,多年来作者耗费纸墨无数,他自己在一幅画上题到:“天天临池夜夜熬,徘徊百里案前凹,展纸能铺地半转,十载弯腰得一毛。”这“一毛”就是“趣墨法”。其间走了多少弯路,付出了多少牺牲,只有作者自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