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山东有个石家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山东有个石家庄
本报记者 张宪春
小小石家庄,
瓦屋连楼房,
“老外”来作客,
个个喜洋洋。
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山东省安丘县的石家庄。1983年,潍坊市开展民俗旅游,千里挑一,选中了这个离县城十几里路的村子。打那,白脸的,黑脸的,专家学者,官员记者,商人游客,或仨仨俩俩零星而至,或几十上百结队而来,把个300来户人家的小村庄闹得热火朝天。国外游客称这里“把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相融。”10年间,全村接待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来宾。
您瞧:喇叭声声,两乘花轿抬进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来自美国的大卫·巧克列头戴礼帽,身穿长袍,披红戴花,和一身凤冠霞披的夫人走出花轿,面对人们三鞠躬,又互相拜了三拜。
满头银发的大卫通过翻译告诉大家:“我们结婚45年了,没想到又按中国风俗再次‘结婚’,太有意思了。”
婚俗表演,是石家庄民俗旅游项目中的一个。外宾进了村,或与村上的姑娘小伙一块放风筝,或与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起荡秋千,或坐着马车到田野里踏青,也可以去村里的“民俗博物馆”浏览一番,看看带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玩玩犁耧锄耙等农具,演练当地民间的传统礼仪。更有情趣的是,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
走进吴树芬家二楼的客房,只见木板床上叠着厚厚的红绸被,色彩鲜艳的民间木版年画贴满了墙,窗台上摆着缝制的双头布老虎。瓷砖贴壁的卫生间里,浴缸和抽水马桶配套齐全。顺便提一句,眼下石家庄,300来户人家拥有17座楼房和400多间瓦房,几乎每家都有一间这样的外宾接待室。
眼看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这么多国际友人的喜爱,石家庄人也悟出了什么叫“旅游资源”。令人诧异的,是他们并没把它当成“摇钱树”。“说句掏心话,咱也没赚着钱,”吴树芬的妻子王春英快人快语,她算了算帐:“外宾住农家,由村里统一安排,每人每天交50元人民币,吃住都在里边。前些时,澳大利亚的海斯住俺家,早晨吃小米稀饭煮鸡蛋,中午包猪肉芹菜饺子,晚上烙油饼,还炒了6个菜喝酒,你算算得多少钱?还要领着客人到坡里干农活,观风景,放风筝,工夫搭多少?可帐不能这么算,海斯走的时候,说他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中国农民的人情味。这话中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过村长会计的李维香大爷先文诌诌地来了句“子曰”,接着递过来一本“接待登记簿”,上边记满了外国人的名字,有美国国会议员,有法国留学生,还有新加坡的记者。到今年7月,李维香家共接待了来自36个国家的213位客人。老两口经常收到一些寄自国外的信件和礼物。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澳田健太郎来信,还称李大爷的老伴吴秀英为“妈妈”。唠起这,吴大娘乐得合不上嘴,说:“能给咱中国人争争脸面就知足了。”
3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吴树学,为民俗旅游总结了三大好处:成为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给村里人带来新观念,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眼下,村里正兴起外语热,已有50多位年轻人能用英语、日语与外宾对话,连一些老人和小孩也能随口寒暄两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