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踏遍边陲——摄影家徐力群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踏遍边陲
——摄影家徐力群印象
本报记者孟晓云
“人活到39岁,生活才刚刚开始。”八年前徐力群对我说了这句话。当他孤身骑摩托车自黑河出发,历时五年,行程八万公里,完成了祖国绵长的海陆边境线之行的壮举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那句话的全部含义。
徐力群风尘仆仆地来了,依旧是那样奔放豪爽,无拘无束,野性十足,带来了一种强烈而迅猛的旋律。大学毕业,报名去了大兴安岭,从1974年拿起照相机,十年间每年平均250天在大森林里“泡”。1986年,他选择了边陲万里行,一走就是五年。他的想法朴实而单纯——考察边陲的人文地理社会文化。“也许,这就叫做自我选择吧!我想,一个摄影家,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那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
如果说这五年中,先后在南昌、北京、香港等地办过六次摄影展览,人民画报连载了33期边陲万里行的报道,199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足以使徐力群名声大噪,那么,他孤身一人走过沙漠,走过森林,走过草原,走过崇山峻岭,历经千难万险的壮举更令人感佩和慨叹。每当他头戴铝盔、肩负照相机、脚登大皮靴,启动他那辆翻过若干次车、换过12次车轮的摩托车时,每当他在珍存的国境线地图上盖下一个又一个边陲小镇和城市的图章时,一种英雄气概和自豪感时常感染着他人,也燃烧着他自己。
徐力群边陲万里行最大的收益在于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审视,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及检讨。五年,在他40岁至45岁生命最宝贵的时光中,经历了大苦大难,大喜大悲,浓缩了人生;度过了艰辛和孤独的煎熬,他得到了生命的超越,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是的,他从大自然的伟力中,从边陲淳朴而可爱的人民那里得到了无尽的启示,他由悲壮沉重而变得洒脱和愉悦。走着,走着,徐力群开始违背自己的初衷了。起先是为了摄影,后来,沿途他给摄影爱好者讲课时不再讲什么“框架艺术”,而大讲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框架”太渺小了,而真正伟大的是祖国的山川、河流、土地和人民。
面对大自然,他生发出许多感慨:
“我驾驶摩托车从喜马拉雅的西端走到东端,四次翻越主脉,来往于大山南北的‘世界屋脊’。我不仅为它顶天立地的气势所震撼,更为其内在的启示所感动,为其独特的韵律与节奏而发狂。面对高耸的雪峰,我似乎听到山神的声音,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吧,别辱没了人生。”
“不必为自己天地狭小而悲伤,也不必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大树或者小草,摄影家的胸怀应该是大森林,摄影家的情感也应该是大森林。森林是何等的丰富和完善,森林中有艺术的源泉。”徐力群并非孤军作战。他得到了文化部、黑龙江省文化厅的支持;也得到了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等企业的赞助,五六年中,这家公司向他提供了三台摩托车,帮助他承办了两次摄影展览;沿途边疆的政府、军队、武警和人民的援助之手,使他倍感人间的温情。
五年,在行路中失去的和得到的,在徐力群看来都是一种创造,一种对崭新境界与情操的求索过程。他的手记上写着:“人生总有个目标,它应该是一面旗帜,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珠穆朗玛,那就是你凭着勇气和毅力去努力攀登的人生目标。”求索的过程,不仅是摄影艺术的创造,而且是“再造一个自己”。徐力群走过了荒漠、高山、森林、大海,也走过了他自己。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不就是一场寻找?寻找新的世界,寻回一个新的自我。”
“我生活过了。”47岁的徐力群比八年前深沉了许多。只有理解他的人才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1986年9月9日,徐力群沿黑龙江北行,经内蒙古、新疆、西藏,转而进入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然后北上福建、上海、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遥遥八万里,他考察了40多个少数民族,收获了6万张照片和100万字的笔记。今年金秋,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徐力群边陲万里行摄影展》,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时出版发行《中国摄影家徐力群作品集》。(附图片)
徐力群在珠峰脚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