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用爱串起来的记忆——记四川甘孜州儿童福利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5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用爱串起来的记忆
——记四川甘孜州儿童福利院
吉米平杰 代勇
这是一所极普通的孤儿院,这是一些极普通的人。这里几十年如一日,用默默奉献着的爱为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写下了动人心弦的一章。——编者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所儿童福利院,今年,她已经32岁了。32年来,这个大家庭养育了300余名各族儿童。孩子们一茬茬长大,教师也换了不知多少批,然而,永恒不变的是凝结在这里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它串起了福利院30余年来不无艰苦却充实向上的每一个日子。
有爱就有“家”
这个“家”诞生在各方面条件都极为困难的1961年。红军出身的藏族干部天宝·沙纳亲自筹划,组织人力物力,在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道孚各卡确定了院址。那年10月,这个“家”接受了第一批来自康北牧区石渠的孩子。
杨桂兰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上午,35个穿着光板羊皮袄光脚丫的牧区孩子站在她面前,过早的生活磨难使他们神情冷漠,脾气倔强,眼神里流露着不信任。孩子们只懂牧区话,语言无法交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杨桂兰和老师们为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热水、洗澡,清除头发里的虱子,穿上干净衣服。第二天早上,35个孩子围坐一圈,杨桂兰坐在中间给他们分糌粑,一人一团,为他们倒上茶,看着他们吃饱,他们的集体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没有厨房,在墙角挖个洞垒上石头做饭;没有油灯,借着火光给孩子们缝衣服;孩子们不会用筷子,手把手地教……那时,他们借住在各卡甲波喇嘛寺里,房子很大,也很冷,教师们为了不让孩子们冻着,自己睡在门口,每天晚上要起来几次为孩子们加火,盖被子。岁数小的孩子还尿床,为了掌握每一个孩子起夜的次数和时间,年轻的教师们安排守夜,彻夜不眠地观察。现在已是石渠县教育局长的曲吉就是老师们曾经特意关照的一个。
普通话、藏文、课间操、生产劳动、自编自演节目、美化环境,一切都是新的,所有的日子都充满新生活的乐趣。教职员工少,岁数大的女孩就帮助老师带小弟弟小妹妹;为了改善生活,学校开荒种地、养牛养羊。各卡,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被生机蓬勃的生活吵醒了。在福利院的宗卷里,我们还看到这样的记录:“……现在孩子们都穿上了新棉衣,新藏靴,戴上了新帽子。我们养了牦牛22头,马3匹,其中能挤奶的牛两头,每天产奶一斤左右,隔三至四天全院可以喝一顿奶子茶。邓柯的依日翁姆、仁青翁姆、德姆身体不好,每天都喝奶……”
杨桂兰还记得建院初期的一天,州里给孩子们配了一些萝卜,她和李医生到公路边去接车。萝卜卸下来,得等学校的马车来拉,她们怕萝卜丢失,一直在路边守着。早上吃的糌粑糊糊早就消化得一干二净,高原正午的紫外线更使她们饥渴难忍,路边堆着的萝卜这时似乎显得格外诱人,但想到学校里那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想到为抽调这些萝卜而勒紧裤带的同志们,她们没动一个萝卜,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跑到老乡家里花钱买了几个圆根解渴。
来自四面八方的爱
如今迁址到康定驷马桥的福利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像一个美丽的花园。
国家和社会都对福利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90年,全国残疾人基金会给学校送来一台彩电,一套康复器材,民政部拨下1万元特教津贴,学校用这些钱安装了电视接收天线,买了音响设备,孩子们能够在课余看电视,在节假日跳舞了。班禅大师视察康区时,亲自前往福利院看望孩子们,摸摸他们的床垫,问问他们的藏文功课,还留下1000元钱给孩子们一人买了一双毛皮鞋。去年春节,州民政局送来了社会募捐的1800元钱,让他们一人做一套新衣服;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由甘孜州财政拨款,将每个孩子的伙食标准由38元提高到50元……
去年4月23日,14岁的高孝华磕伤了脑袋,颅内出血,生命垂危,州医院立即组织专家会诊,施行颅内手术,州民政局、社会福利院、甘孜军分区、军队干休所、县民政局的同志们来了,学校的同学们来了,医院的领导来了,他们等候在手术室门口,从半夜1点到4点,整整四个小时,手术成功了,而手术台上的医生,有的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这些娃娃,身体都不错,调皮起来天上都有他们的脚印,但你可要细心,假如你看哪一个不太活泼了,可能就有问题,就得拉去查查。等到他自己说不舒服,那就晚了。”从聂宽忠这一席话,可以感受到这位现任院长强烈的责任感。这不正是普天下父母们的情怀吗?
魂牵梦萦是家园
孤儿,在过去的藏区意味着乞讨,意味着流浪,意味着死亡。
而今天的福利院,如果你说谁是孤儿,他们就会告诉你:“我们不是孤儿,党就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就是我们的亲人。”
孩子们怎么能忘记,那些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们,如今早已鬓染秋霜,聂宽忠、李医生夫妇就是这么一对。他们从内地来到藏区,从报到那天起,就再没离开过这个岗位。还有马全柱、杨桂兰夫妇,每逢过年他们就和别的老师一起做很多菜,与孤儿们一起度过,他们的三个女儿也是跟这些孩子一起长大的。聂宽忠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已经退休的李医生一直在康定等他。可是这些孩子使他难以割舍,他们在内地购置了很久的两间小屋一直空着。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们身上,却唯独没留一点给自己!
1987年,已经当了班长的李在春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听着外面的炮火呼啸,心潮起伏,给老师们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在那种生死关头,他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福利院的老师们!这是一条无法割断的纽带,正是这条纽带把福利院和分散各地的孤儿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现在北京工作的嘎瓦,毕业已有20多年。一提起福利院,他的神往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刚毕业那会儿,每天晚上都做在福利院里的梦,梦见自己在教室上课,梦见自己还睡在自己的宿舍里。时间久了,他都能够在睡梦里告诉自己别醒来,别醒来,多在福利院里呆一会儿……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出自孤儿们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思念是从他们心底涌出来的啊!
洛日,这个当初追着老师要光板皮袄穿的小姑娘,现在已成了县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秋尼,会计班的毕业生,现在是县广播局副局长;席拉,省劳动模范;嘎瓦,北京高级佛学院党支部副书记……这些昔日的孤儿,如今已成长为祖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曾经不幸,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在得到关怀中学会了关心别人,在得到爱时,成长了一颗爱心,在得到深情时,懂得了珍惜。他们中很多人至今还保存着福利院的老师们为他们缝补过的衣服,他们会不时地把它翻出来,让它牵引着自己的思绪,再重新体味一下记忆深处浓浓的爱。(附图片)
山间,这小小的坝上就是他们的家园。吴新华摄
幸福的时刻:班禅大师和福利院的孩子们在一起。吴新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