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伦敦交响乐团的生存之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6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伦敦交响乐团的生存之道
肖勇
在英国首都,乐团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BBC、伦敦爱乐、皇家爱乐、圣马丁等大大小小的乐团林立,都欲在有限的空间争得一席之地。然而,立团近90年的伦敦交响乐团却经久不衰,这表明其内部管理机制确有某些独到之处。
1904年,大约百名“坚持保留工作自主权”的音乐家,组成了一支交响乐演出队伍。当时,伦敦流行“兼差”,所以排练时团员找人顶替是常有的事。这使指挥亨利·伍德大为恼火,因为每次排练,他总要面对七八十张陌生面孔,有时甚至连首席也不见了。于是,伍德先生决定严加管束,宣布禁止外出兼职。不料,当即遭到46名团员的反对,他们愤然离席,拂袖而去,另立了一家所谓“自己管理的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新成立的乐团即是公司,全体团员都是股东,同时选举出董事会,由董事会任命行政人员。既然大家都是“老板”,也就无须签约,每个人的报酬取决于其出场次数,多演多得。乐团每年制订一整套有关音乐会、巡回演出、录音、排练、为影视配乐等活动的计划,而只要求团员接受其80%。每场音乐会,因乐队编制不同,究竟哪些人出场,哪些人轮空,则由各乐器部门自行安排,并允许轮空的团员外出兼职。
管理机制的转变,促使团员们更加敬业,凝聚力更强,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乐团是我的,我不是受雇于人,而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平时,演奏人员与行政人员既密切合作又相互制约,前者的艺术水准下降或后者经营失策,在董事会上都要受到批评。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人人练就一身过硬的功夫,以视谱为例,团员们大都能做到又快又准。乐团高效率的运作,吸引了更多的客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