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文人“换笔”面面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9
第12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文人“换笔”面面观
苏生
“换笔”成为“笔杆子”们关心、操心的事儿,确切地说,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只不过才年把工夫。但就是这短短的几百天,像一股浪潮,在文人圈中竟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记者、作家这些“大笔杆子”不说,一些业余作者、偶尔弄弄文字的,也以相继操持“换笔”为荣,为话题,为近期奋斗目标。
“换笔”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用先进的电脑代替传统的各式各样的笔写作。
据有关材料,我国大陆目前累计个人电脑拥有量约60—70万台,年销售量平均在8—10万台左右,而真正进入家庭的仅占年销售量的5%强。
国内掀起个人电脑热的分际,当属1992年底的两次会议:11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图书馆展览厅举办的“王码电脑最新技术与系列产品展示会”与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长城饭店召开的“作家换笔大会”。前者是“展示”,说的是“电脑”,而后者则明明白白号召“换笔”。
走在前头的是作家们。王码电脑展示会上,作家去看的不少,面对形如电视机状的“新笔”,他们或激奋或矜持,但大都表现出浓厚兴趣,为期3天的展示会,观摩者络绎,把庞大的展厅挤得水泄不通。而相隔不到一个月的“作家换笔大会”上,近百名知名作家、艺术家、新闻记者到了会。
1993年4月10日,北京亚洲大酒店,又举起了“记者换笔大会”的牌子,电脑公司把目光又一次集中在另一“用笔大户”的记者群落身上。首都新闻单位的近千名记者前来参观洽谈,气氛活跃,人群熙攘。
首先换了“笔”的,还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知名作家,而据目前他们在报章上发表的文字来看,大多比较顺手顺心,比较乐在其中。有的每日可写二三千字,有的则多达8000至1万字。
换了“笔”,当然感觉便不同。据“早换起来”的文化人称,起码有这么几个好处:一是自我感觉、自我意识好。如同穿惯了中山装,乍换一袭西服,倍感精神。二是字出来“就是不一样”,“卷面”非常干净整洁。三是写作速度提高。四是健脑。因为功能多的电脑,不仅可用于写作,还可用来理财、学习、娱乐,而这“一机多用”,对于“劳心者”,伏案工作者来说,诚为一乐。电脑公司为文人们设计了种种样式的电脑,有置于案头的,有便携式的,甚至有笔记本型的。
然而,有利必有弊。对于“换笔”,也有一些文化人不投赞成票。一位年长的老作家说:我使惯了钢笔,改用电脑,我思路常常中断。又一位女作家称:她压根就背不来那么多电脑上必须掌握的代号、字码。而更多的文人却在为个人电脑的价格犯愁。在国外,一台较好的个人电脑售价为1000至2000美元,相当于一个美国人一月的月薪。而在中国,购买一台万元的个人电脑,是要花去一个收入不菲的职员的全年收入的。有鉴于此,价格问题实在成为电脑进入家庭的主要障碍。即以去年底的“王码电脑展示会”看,现场成交额也仅为20万元;也就是说,偌大北京城,文人荟萃之地,也就只有几十人购买。今年4月的“记者换笔大会”的情况更差一些。虽然参展、销售的有9家电脑公司,品牌较多,但却因展销的电脑多属高档次机型,价格大多在万元以上,一般记者是下不了决心的。
因此,对于价廉电脑的呼唤声就日益强烈起来。据有关方面介绍,为使个人电脑顺利进入寻常百姓家,国内一些计算机厂家、电脑公司正致力于开发一部分相对价廉的微机。一些电脑公司还在筹办免费电脑扫盲班。相信这些有眼光的做法,会迎来又一批跃跃欲试的“后备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