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尚待发掘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库——“阿拉伯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研讨会”琐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10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问题学术研究动态

  尚待发掘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库
——“阿拉伯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研讨会”琐记
本报记者朱梦魁
何谓阿拉伯文学?千余年的伊斯兰文化是如何发展的?除了脍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和《古兰经》之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还有哪些尚未发掘的处女地?
带着这些学术课题,来自中国社科院、高等院校、新闻界和出版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最近在杭州举行研讨会,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渊源、成就、形式、内涵、哲理、影响等诸多方面展开商榷与争鸣。
与会学者们认为,阿拉伯文学与伊斯兰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曾作出过卓越贡献。从阿拉伯半岛的蒙昧时期到伊斯兰的开拓时期,阿拉伯文学经历了从沙漠地域迈向外部世界并经历与其他宗教和异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演变。因此,阿拉伯文学有承前启后和贯通东西的作用。从以阿拔斯王朝为标志的阿拉伯文学鼎盛时期的璀璨诗文,到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出现的伊斯兰国别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为多面体的综合性文化,体现了多民族的世俗性,地域广阔的斑斓色彩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与会学者指出,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在历史上,特别是中世纪曾对欧洲和西方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复苏与繁荣起了先导和促进的作用。西那的医典、巴塔尼的天文著作、海赛姆的光学理论等,为当时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的欧洲带来了科学之光。
与此同时,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和东方的文化交流对双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空间上沟通了东西方,在时间上连缀了古近代。
阿拉伯—伊斯兰科学文化从12世纪开始走向衰落。及至19世纪—20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渐与西方文化交汇并反映出现代精神的折光,这一现象可从穆罕默德·阿卜杜、塔哈·侯赛因和纪伯伦的著作中得到印证。
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一致认为,在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伊斯兰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中国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虽然有所成就,但阿拉伯—伊斯兰文库的丰富蕴藏尚待深入发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