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为使南乐乐起来——记河南省南乐县委书记曹濮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使南乐乐起来
——记河南省南乐县委书记曹濮生
翟启运 李文秀
冀鲁豫交界处的河南省南乐县,是个鸡鸣闻三省的地方。那里土地沙壤盐碱,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活困难,人们把南乐戏称为“难乐”。自曹濮生担任县长、县委书记以来,南乐人开始乐起来了。
1986年3月,34岁的曹濮生到南乐上任的第一天,就接到杨村乡15个村缺粮缺水的噩讯。他立即逐村调查,得知这里属于苦水区,这里的水,人不能饮,庄稼一浇就死。要解决这里的问题,必须打出100米以下的深井,才能取出甜水。他亲自蹲到严重缺水的后吉楼村,帮助群众跑资金、找设备,组织群众打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打出深井30眼,不但解决了这15个村群众的吃水问题,而且使旱地变成了水浇田,小麦亩产由过去的40多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
打井的成功,使曹濮生拓宽了视野。为彻底解决缺水问题,他提出挖河开渠,引黄河水补井水不足,使全县实现井渠配套。为了勘探开挖地形,他从县城沿潴泷河步行10公里,沿平邑沟徒步5公里,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1988年3月,全县组织近3万人的施工队伍,奋战一春,把黄河水引到了南乐。
如今,南乐沟渠纵横,井渠配套,灌溉面积达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旱涝保收田达44万亩。粮食连年丰收,农民自给有余。
近几年,南乐农民缸满囤流,却守着粮食缺钱花。曹濮生深知,要想富民,必须调整种植结构。1986年,他根据该县土壤气候的特点,在全县推广棉花生产,当年种植棉花8万亩。福堪乡福堪村仅棉花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25元。
看准的事就干,第二年,他提出发展25万亩棉花,并倡导县里组织起了棉花培训班,举办技术讲座等。这一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县仅棉花一项人均收入增加75元。成为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县和棉花生产基地县。
走出第一步,曹濮生又在筹划第二步。一次他到外地考察,那里种植苹果致富的经验开拓了他的思路。南乐县有种植苹果的传统和条件,丁庄村、李家村等万亩苹果已盛产多年,如果每村种上二三百亩,年收入可达7亿元。经过考察,一个发展10万亩苹果的设想在他脑子里形成。他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可行性论证,包括销售、运输、加工、贮藏等都详细进行了研究和安排,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去冬今春,总面积达10万亩的短枝型优质红富士苹果园已在乡乡村村建立起来了。
说起南乐的企业,曹濮生来之前,可以说是“悄声无息”,虽然有几家企业,但多数是连年亏损,停产倒闭。他深深感到,要振兴南乐经济,必须发展工业。经过调查摸底,他果断地提出了“借人家‘脑袋’,上自己产品”的“四引一联”发展思路。
化肥厂是个1982年就下马的老厂,400名职工长期放假,厂区杂草丛生。曹濮生为救治这个厂,冒着大雪,三下吉林,同吉化公司商谈联合办厂事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了吉化领导,签订了联营生产双氧水协议。“吉乐化工厂”1988年投产,当年税利就达142万元。
“吉乐”的成功,轰动了全县。南乐人奔波着,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中城市,到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他们到处寻求联合伙伴。引来了大批资金,招聘了不少人才,开办了上百家联营企业。为了振兴南乐企业,4年间,曹濮生跑遍了十几个省和30多个市,直接洽谈项目40余次,引进资金上亿元。
现在,全县联营的企业已达100余家,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通过联合,以化工、酿酒、棉花加工、抽纱工艺、摩托车汽缸体、草编加工为龙头的工业生产集团已形成规模,建筑、运输、造纸等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产品频频在市、省及全国获奖创优,有的不但在国内走俏,还远销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出口产品达7个系列,32个品种。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曹濮生任县长、县委书记8年,使南乐变了。昔日“两条窄马路、三条狭胡同”的县城,如今光明路、文化路、环城路等,条条宽阔,两旁处处楼房林立,摇把式电话被程控电话所代替,县电视台的节目送进了万户千家……现在,曹濮生和他的伙伴们,又在筹划兴建万吨氯碱厂、中型造纸厂、商业街、“不夜城”,组织农民开发利用日光资源,以他们的坚实步伐和更优异的成绩,让南乐进一步乐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