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清风拂校园——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党委廉政建设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清风拂校园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党委廉政建设记事
新华社通讯员金志福王宇新华社记者孙茂庆
“为官一任,正己一身,净化一方”,这是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党委提出的廉政口号。3年来,“一班人”在群众最关注、最敏感的问题上,立说立行,犹如一阵阵清风,吹拂着校园,吹拂着教职员工和学员们的心。
1990年10月,学院新班子一上任就清醒地认识到,人事问题是个敏感区,如果不能主持公道,对一个人破了例,就会在所有人面前失去说服力。于是,院党委在全院大会上公开亮出了用人标准:“能干者上,平庸者下;廉政者上,谋私者下;不让老实、正派人吃亏。”有一段时间,干部位置出现空缺后,有些人托关系,为个人谋位置。院党委提出:谁伸手,不用谁。原11队队长黄德功作风正派,管理能力强,队里各项工作在全校都名列前茅。院党委认为,这样的干部应该重用,他被提为院务部副部长。相反,有一名干部看上了一个团职位置,通过上级机关给院领导说情。结果,这位干部不但没有“升官”,反而受到了批评。
“让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这是学院党委在公正用人上坚持的一贯原则。在战士转志愿兵、战士考学、志愿兵提干、从外单位选调干部等敏感问题上,他们坚持标准、条件、程序、结果“四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3年来,全院共提升干部170多人,改选志愿兵50多名,分配学员3000多名,士官进入大、中专干部班的有40多名,上下都比较满意。
今年5月底的一天上午,政治部主任朱中海到一系三队了解情况,发现队干部的办公桌上放着4张寄给毕业学员的汇款单,他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与毕业分配送礼拉关系有关?”朱中海当即让收发员对近期寄来的汇款单进行统计。数字很快出来:半个月内,从毕业学员家里寄来的汇款单177张,共计人民币5万多元。他把这一情况向院长吴锦源作了汇报。学院党委决定双管齐下:对全体毕业学员进行一次如何对待毕业分配和在机关部、处及各系、学员队领导中开展“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地做好毕业学员分配工作”的教育。吴锦源代表党委表态:“在这次学员分配中,你们发现哪个学员是因为送礼才办成事的尽管揭发,有一个我们处理一个。”结果,整个毕业分配没受到任何干扰,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廉政建设上,学院党委成员坚持做到:在情有可原中自省,在无人监督中自律。今年3月底,学院政委霍新堂出差回来后,秘书为他报帐时,多领了一天途中补助。霍新堂发现后立即让秘书退掉。
住房问题一直是学院的“老大难”。过去,学院许多房子长期被一些人强占着,而本来应该分到住房的干部和教员却没房子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党委下决心进行清理。院领导以身作则,做好样子。家属不在当地的副院长李学忠和政治部主任主动从团职房搬到营职房。那些等待观望的、找各种理由不肯搬出的人,见此便“傻了眼”。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全院共清出140多户住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党委制订了《住房分配和管理办法》,下发各单位监督执行。从此以后,每盖起一栋住宅楼和腾出一批空房,党委都按同等条件下先教员、再基层、后机关的原则,一一排队张榜公布。主管学院后勤工作的李副院长,有个外甥女婿在学院当教员。1991年底,他外甥女结婚前,有人猜测他外甥女婿肯定可以分到一套新房。结果李副院长坚持原则,就是没给外甥女婿分房。去年秋天,李副院长的外甥女快要生小孩,他岳母和大姨子找李副院长说情,要求给他们分房子,李副院长说:“按规定,他还差一年。这个头我不能点。否则,我怎么去说服别人?”他耐心地说服了对方,请外甥女搬到娘家坐月子。直到一年后,他的外甥女婿才和同等条件的教员一起搬进了新居。两年来,他们先后投资80多万元盖起了两栋“青年楼”,使营以上家属随军干部全部有了住房。此外,他们还为在驻地成家,暂时不符合分房条件的219名连排干部解决了住房问题,群众普遍比较满意。
如今,院领导没有单独的“首长院”,常委们全部分住在“大杂楼”里,其中有4名住的是团职房,1名住的是营职房。
清风拂校园,迎来满园春。目前,全院上下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毕业学员岗位练兵、援外教学等项工作受到总部的表彰,教书育人活动被评为全军先进单位,有20多个科研项目被评为军队进步奖,院党委连续两年被空军评为先进党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