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党义”的化身——记全国优秀工会干部刘桂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党义”的化身
——记全国优秀工会干部刘桂荣
新华社记者杜晓明新华社通讯员孙滨利孙玉吉
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有个老工人叫郭希有,他家住在农村,老伴疯了20多年,上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下有6个残疾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从1987年2月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郭希有先后13次收到署名“党义”寄来的钱。他一次次拿着汇款单在厂里苦苦寻找,结果一无所获。“党义”是谁呢?渐渐地,他把“党义”的形象同厂工会主席刘桂荣重合在一起。
1982年腊月底,郭希有蹲在灶坑前,正在为怎样度过年关发愁。突然家里来了三位客人。本车间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向他介绍:“老郭,这是咱厂工会副主席刘桂荣同志,她代表工会来给您拜年。”郭希有一时愣住了。死冷寒天,百十多里的路,来给我拜年?他半天才说:“快,坐,坐。”可是,家徒四壁,往哪儿坐啊!刘桂荣惊呆了。哪里有一点家的样子:四间土坯房倒了两间,房梁歪得吓人,裂开的墙结满了冰霜。她问:“郭师傅,您多大年纪?”郭希有说:“45岁。”看着老郭那满头的白发、一脸的皱纹,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郭师傅,我们来晚了。”第二天,她向工厂领导汇报了老郭家的情况。在工会干部会上,她动情地述说了拜年的情景,激动地说:“咱们的工人多好哇,有苦不叫苦,这就是觉悟。咱们呢,工人那么苦都不知道,失职呀!”几天后,大解放卡车把一些旧砖瓦、门窗、木料、油毡纸拉进了郭希有的家。乡亲们交头接耳:“老郭弄来钱盖房子了。”当齐刷刷的工人队伍拿着工具,带着饭盒,开进村庄时,村民们才恍然大悟:这是机车厂来给郭希有盖房子。在刘桂荣的直接操办下,郭家盖上了四间房,前后花去900多元,全由工会“包办”。不多久,400元救济款又送到了郭希有的手中。
多少年来,刘桂荣用火一般的热情,温暖着职工群众的心。当“党义”汇款扶贫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介传遍全国后,厂里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刘桂荣身上。尽管至今还没找到“党义”,但人们在刘桂荣身上看到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长春机车工厂建于1958年。当时,一大批青年农民来到长春,在一片荒滩野地开始了创业生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为工厂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功劳。但因为家住农村,两地分居,生活大都比较困难,住房、烧柴、子女上学、就业等诸多难题时时困扰着他们。
这些,刘桂荣从到工会那天起就都放在自己心上。全厂160多个家住农村的职工,家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没有柴烧,刘桂荣找到厂长,每年都廉价批给他们1至2吨好煤。送煤时,她拿钱买上好烟送给司机,叮嘱不要吃人家的饭,她说一顿饭够他们生活半拉月的。房子坏了,她组织帮着修好;责任田荒了,她发动工人去帮助耕种。
1984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第一批8名职工家属的《户口准迁证》办下来了,当人民警察把它送到职工手里的时候,有的职工哭出声来。这时候,刘桂荣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6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厂里157户、480多人农转非户口相继得到了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和就业问题也陆续有了着落。已故职工杨玉林的妻子,带着4个没成年的孩子,是刘桂荣和工会帮着她一天天把孩子拉扯大。发《准迁证》那天,刘桂荣捎信儿让她来。她一时呆住了:丈夫活着时,只是个普通工人,现在孤儿寡母了,工会上还没有忘记自己。在回家的火车上,她双手捧着《准迁证》左看右看,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嚎啕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身旁的旅客。听完她的叙述,人们都说:“你是赶上好社会,遇到好干部了。”
十几年来,刘桂荣全心全意维护职工的利益。她连续多年被职工选为厂工会主席,并先后获得省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女职工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最近,全国总工会授予她“全国优秀工会干部”荣誉称号,并号召广大党员、工会干部向她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