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闲话“生日蛋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0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安达杯文艺短论征文

  闲话“生日蛋糕”
绿雪
生日蛋糕,好像是舶来品。传统上,中国人过生日,讲究吃长寿面;而现在,大蛋糕、小蜡烛,再唱一曲“祝你生日快乐”,已经成了寻常人家的一种祝寿方式。这,当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消费水平和消费时尚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的心理基因,是标新立异,还是趋从时髦,或是纯粹的口腹之娱,似难以简单界定,而这变化本身,却是有目共睹的,且不必大惊小怪的。放大了看,新时期大众消费领域的变化,也表现在文学艺术的鉴赏方面。摇滚乐霹雳舞健美操流行曲等等,无论是舶来的还是也带有本民族文化渊源的,都迅速地风靡全国。个中原因之一,是全力推进经济发展的时代,造成了一种安定的、向上的历史态势和社会生活气氛,因而公众对文学艺术的鉴赏需求,突出了赏心悦目、消闲解颐的一面。他们希望这类鉴赏活动,能带有轻松、平易的气氛,似乎并不喜欢从中看到板着面孔的艺术家,或者被过份沉重、尖刻的创作思路“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家,如果总挂念着原来的“长寿面”,而有意无意地回避“生日蛋糕”的消费市场,那么,“人老珠黄”的辛酸也只怕越来越甚。
那么,文学艺术的生产界,是不是由“长寿面”转产“生日蛋糕”就万事大吉了呢?据说,生日蛋糕的生产成本与奶油的质地、奶油的层数和厚度等等,有直接的关系。生日蛋糕,有超出口腹之娱的含意,而且不是一日三餐的必备食品。因此,生产厂商,尽可以放胆增加奶油的层数与厚度,用五光十色的奶油造型招徕顾客。如果我们生产的文学艺术品,也像生日蛋糕那样,既供人“食用”,也供人陈设,那么,只在多用奶油、巧妆奶油方面动心思,并无不可。不过,这也就意味着这样的文学艺术品,如同生日蛋糕那样,不可能成为公众一日不可或缺的“必备食品”;搞不好,人们一年也未必“买”一件,“摆”一回。如此说来,我们的文学艺术,还是不要按照生日蛋糕的特性去塑造自己,规划自己,而应该向着公众一日三餐之所需去努力。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文学艺术中,不可以有类似生日蛋糕似的高价值、高规格的“精美食品”,只是生产者事先最好对这种产品的销路做到心中有数。
  (作者单位:文艺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