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让生活本身说明一切——评专题片《我们远航赤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0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让生活本身说明一切
——评专题片《我们远航赤道》
叶鹏
或是追踪一个生活热点,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进行哲理与思索的覆盖;或是表彰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奋斗,从中撷取某种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素质;或是利用电视镜头的表现能力,进行充分变化,从而使之趋向精致的艺术品——这些都是电视专题片惯常的路数和表现方式。
这些探索,对于专题片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切不可忘记,电视专题片的基础是新闻性。它要求选题和镜头尽量随着生活的流程,同步前进,表现进行中的时态,而非过份粘滞于过去时态,像国防科工委政治部拍摄制作的《我们远航赤道》中所表现的“远望号”远洋航天测控船赤道远航测控卫星的生活一样。无疑,《我们远航赤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材,因为并不是每人都能有幸去赤道,更不用说同时担负卫星发射的测控重要使命。编导们从启航前就预料到这一点,他们选择了曾经表现过远望人生活的女作家江家柳作为穿线人物,取得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从而把自己屏蔽于摄像机的镜头之后,让人们看到了发生在大洋深处的远望号上的生活实况。启航前亲人们无言地送别,女军人拎上船的一盆灿灿小花,年轻的士兵对着红色塑料桶的呕吐,反复推却,终于艰难下咽的一碗面条,教导员在每个床铺前的劝解与鼓励,在超级风暴中人员昏倒时的紧张抢救,跨越赤道时的幸福的三十分钟沿赤道航行及珍贵留念,卫星发射出现故障时的慌乱,重新点火成功时的喜悦……
在这里,你看不到专题片中常见的人为调度与摆设,有的只是生活自身的流动与发展。当然,编导们绝不是纯自然主义的拍摄,要的是尽量贴近生活、追求自然,亲切与朴实的风格。因而采用撰稿者自己讲解的方式,既为全片提供一个视角,也增加了自然亲切的生活氛围。在长达八小时的生活素材里,精选出历史只可能出现一次的半小时。这半小时的镜头运转,远望号测控人员的风采与奉献,得到了一次升华与结晶。
两地分居,长年离别,依然是这些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高级知识分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抗击海洋风暴,战胜欲死欲跳海的晕船呕吐,则是他们每次远航中的必备小菜。然而,这些掌握现代化技术、为祖国卫星发射做出重要贡献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物质待遇却不及正常远洋轮的十分之一。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令每一个看后的人心里都有着沉重的惊叹与思索。这种反差,丝毫也没有影响远望号作为军人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卫星发射出现故障之时,他们为抢救国家上亿元资产及珍贵的航天科研技术,冒着沉船危险,不惜代价全速赶赴新海区,完成捕捉异常轨道上的卫星目标,并在有限的几秒钟内重新控制点火,终于使我国的远洋航天测控技术,在一个非常的境况下,跨上了新的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