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阅读
  • 0回复

表模立功鼓起热情 放手贯彻自愿碰组 武安新区互助运动稳步推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8-04
第2版()
专栏:

表模立功鼓起热情
放手贯彻自愿碰组
武安新区互助运动稳步推进
【本报特讯】经过一些曲折道路与具体困难的努力解决,武安新区的组织起来生产发家运动已获不少进展。互助正由“打破编制、自愿结合”走向“打破情面、记工折工、计划做活”。该县经历的道路,大体说来是两大步。五月半开始组织生产时,一般着重于激励生产热情,普遍的初步组织起来。当时曾有不少困难:一是调整干群关系时不少未整通的村干部有消极情绪。第二是雨水不匀,不普遍,无法统一布置一个运动。生产还未组织起来,又随着天旱来了渡荒任务。第三、大参战。针对第一个问题,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立功表模运动。将干部二年来大小功劳集中表扬(老区当时连八年抗战中的功劳也补了),勤劳发家的、节约的、有技术的,一批批表扬,这样,许多领导翻身的干部积极分子开始转变了情绪,下决心在生产中带头立功,支部都订了立功计划。针对第二个问题,县区干部分别深入各基点与村庄,按情况布置与组织点种或抢种、锄苗等。这些都是好的。但因当时参战任务大,大部地区为保证种好参战群众与军属土地,采取了简单的编制互助办法,实行“四停三照顾”。这是一段弯路,使群众误认互助即是代耕。六月参战毕,马上都垮了,少数未垮的,都是自愿结合起来的(如三、八区一部分老区移民的互助组)。县区检讨了这段弯路,即于六月半会议后开始了第二步:普遍实行打破编制,重新彻底自愿结合。这中间也曾遭遇与克服了一些困难:一是解除村干怕自愿不起来或自愿起来无劳力的种不上的顾虑。后一顾虑是基本的,领导上决定“组织起来再说”,贯彻下去结果还好(崇义即是证明)。二是去年一度互助中遗留的欠工问题,迅速清理(如南贺庄)。这样,真正的互助开始形成。十区汇报,大部村庄均已自愿结合起来,组织规模颇大:刘岗西村农业组三十四个,二七五人;胡村廿组,三二九人;和村三十六组,四三三人。均包括了大部劳力。廿村统计,已有七十九组实行记工折工,计划做活。每天由各户自报活计或余工,与组长共同分配人力,按计划做活,记工,并有八十个懒汉懒妇获得改造。八区的自愿互助大体有三种:一是以户为单位男女老少齐互助;二是光棍汉互助,找孤寡给集体做饭;三是光有女劳力的户自愿结合,并与劳力不足、但有技术的孤老汉结合。野河等四村群众几已全部组织起来,实行了记工折工。全县大部说来,现在还在较低级的互助阶段,特点是兵对兵,将对将,一组内各户劳力大体相平。工顶工,借工还工很快,详细的记工折工与工票制度群众觉得不需要。但在做活效率上群众都觉得比以前提高了,干起来热闹,快,并解决了许多困难。其中不少组实行了农副业结合,时常轮流挤出人去“拾砍”,增加不少收入。这种结合还在低级状态,不可能长期巩固,但在干部深入领导与传播老区经验中将不断发展提高。县委最近正号召区干深入领导,创造典型组;普遍推广记工折工,计划做活,巩固与提高互助;克服部分村庄“一切工作通过互助组”的办法,免使群众感到麻烦;以支部为核心,所有党员进互助组去积极推动。支部建立记功制,经常表扬模范。党员与群众热情一般很高。(而东)
【本报讯】高邑宋家庄村在布置大生产以后,用行政命令编的办法,组织了全村大互助,折工评分没有认真搞,群众对这样互助不满意,干部虽然带头生产,但是领导不起来,因为干部作风不民主,群众也不向干部反映意见。如××说:“我自己的牲口不能种自己的地,像这样下去不但过不富,倒要过穷了。”不久大互助垮了,干部研究垮的原因,首先是领导不民主,行政命令搞起来的大互助,其次折工评分搞的不公道。大家作了检讨以后,决定重新组织,提出互助自愿结合,折工等价民主讨论,互助互利两不吃亏,经过动员后,自愿结合了三十九个小组,全村七十户,只有两户没参加。组织起男劳力三十五人,女劳力三十人,全村十八犋牲口全部参加互助,现在除一个组没有认真实行等价交换外,其余都作的很好。妇女们除参加农业劳动外,还组织了八个纺织小组,有空就纺花。干部的带头作用也发挥了,村长李庆玉在这次下雨后,带领一个组一上午种地十三亩。代理武委会主任贾妮在组内首先给别人种地,他的地最后种。民兵因种地疲劳,晚上不愿到外边活动,村长指导员知道了,就亲自去埋地雷,到外边活动。在他们影响下别的民兵亦自动外出活动,不说疲劳了。(冀西民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