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南方红黄壤:新的开发热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16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南方红黄壤:新的开发热点
苗文新
当东北的三江平原、华北的黄淮海平原、西北的黄土高原和北方旱地农业研究开发如火如荼的时候,另有一批科技人员已经把目光移过长江,盯上了南方的红黄壤。
红黄壤地区遍布南方15个省(自治区),面积达218万平方公里。尽管其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的28%,然而,这里生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量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烤烟、桐油、油茶等经济作物都是独有的。
同干旱的北方相比,红黄壤地区雨量充沛,光照和热量丰富,特别适宜作物和林木生长,农业生产潜力巨大。据统计,这个地区约有80%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区生产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比现有耕地多一倍的荒山荒地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38%的现有耕地处于低产田水平,年亩产低于300公斤。
红黄壤地区的东南沿海属国家重点经济开发区,北面是长江流域开发区,西南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接壤,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中有许多大城市作依托,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交通方便,乡镇企业也有一定基础,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目前,国家已在这里建立5个经济特区、8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专家预计,今后5至15年内,南方红黄壤地区的农业以至整个经济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有可能在全国率先达到小康水平。
然而,红黄壤地区人均收入很不平衡,多数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边远山区还相当贫困。人均占有耕地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1/3,预计到2000年,人均耕地将由现在的1亩减少到0.86亩。而耕地的后备资源不多,加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加剧。据统计,建国40年来,长江流域每年旱灾面积平均达9000万亩,这些因素限制了资源潜力的发挥。
红黄壤是在高温多雨环境下遭受强风化强淋溶形成的老年性土壤,这类土壤的基本特点是酸、粘、瘦。由于酸性强,质地粘重,蓄水保墒和保肥供肥性能都差,造成植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缺乏。据普查统计,该地区耕地几乎都缺氮,100%的旱地和60%的水田缺磷,58%的耕地缺钾。
目前,国内外在红黄壤地区的研究有两种主要趋势。一是从红黄壤某些基本性质的基础研究入手,进一步探求红黄壤改良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新技术。二是进行综合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农林牧不同利用方式结合,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结合。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红黄壤地区的治理与农业发展工作。建国以来,中央和地方先后组织了科研、生产、教育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红黄壤的资源、类型、分布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耕作制度、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对这个地区粮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六五”、“七五”期间,农业部把南方红黄壤综合改良利用列为重点课题,在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5省建立了6个实验基点,中国科学院和各省有关部门也建立了一批实验基点,取得了许多重要科技成果。
“八五”期间,红黄壤综合治理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由中国农科院主持,组织中国科学院、南方各省农科院、农业大学、农业厅和科委等共计389名科技人员参加。又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即:以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治水改土,培肥地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研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多种模式及其相应的配套技术,最终建立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样板。为此,国家批准在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共设立10个代表不同类型地区的攻关试验区。还设立了三大专题,即“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研究”、“红黄壤退化机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红黄壤不同类型地区作物周年高产稳产高效调控技术研究”。以试验区研究解决各种发展模式及其配套技术问题,以专题研究进行宏观控制与专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组成点与面、微观与宏观、全面发展与专项深入相结合的研究体系。红黄壤研究开发从此进入了新阶段,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两年来,攻关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已通过鉴定的成果27项,推广面积达5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9754万元。现已初步提出了红黄壤不同类型区粮食与经济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农作制度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