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望岳平淡登岳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16
第12版(副刊)
专栏:

  望岳平淡登岳奇
  张雨生
中学时代,读杜甫的《望岳》,觉得有点超题发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飞鸟”,若说是眺望中的景象,不如说是登临时的壮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峰巅之上的绝唱。也许是发挥得美妙,后人便不计较作者超题。待到自己弄点笔墨,才晓得创作不同学生做命题作文,写诗更不必那么拘泥。杜甫的诗情,是望岳而被引上绝顶的罢。不过,游山览胜,没有登临的实在感受,写不出美妙的诗句。杜甫望而未登,那感受,是不是在异地登山获得的呢?移情入诗,当是凭借高超的想象力。
我第一次望岳,是在火车上。在曲阜开完会议,朋友们相邀去游泰山。车近泰安城,远远地,地平线上显出了淡淡的山影。同座的一位女青年高兴地叫了起来:“泰山!泰山!”斜阳西照中,山影渐渐明晰,不恢宏,不俊秀,仿佛是泰安城后隆起的普通丘壑。平淡无奇的山影,坐火车旅行,几乎随处可见。首次来游的几位朋友,摇着头问:“泰山就是这个样子?”显然,泰山的样子,早通过《望岳》等作品,印到了他们的脑海中。眼前的平淡山影,较之想象中的巍峨岱岳,似乎差得太远。
从泰安下火车,转乘汽车直奔山麓。我们所望见的,终被证实是泰山。无可怀疑之后,大家有点失落感。
望着岱顶,我不免轻视它了。导游者问:是坐汽车到中天门,再爬上去;还是先爬到中天门,再乘索道缆车?“那么近,用得着代步吗。”我坚持自个儿爬上去。
登山有两条路。东路平缓,西路陡峭。陡峭的,费力大,但路近,节时。我毫不犹豫,登上了西路。两小时,攀登十余里,到了中天门。此时,两腿酸麻了,爬山颇为吃力。望望岱顶,路程仅及一半。我对自己的好强,有点儿后悔了,咬咬牙,只得继续爬。上到十八盘,太阳西沉,天色渐渐暗淡,心中发急了。途中无宿处,天黑前,必须爬上岱顶。脱去长裤,扯下衬衣,背心短裤,爬得大汗淋漓。终于登上了南天门。两腿发抖,不听使唤,简直寸步难进。我不得不买一根拐杖,借助它,才能勉强成行。
夜宿岱顶。夜半,忽闻雷声。我坐起,走上了天街。山上,明月一片;山下,大雨滂沱。上晴下雨,天明地暗,这夜色别有一番风韵。忽然间,想到古人诗句:“昨夜明月顶峰宿,隆隆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半夜三更卷茅屋。”天上人间,两种不同的景象,被我赶上了,岂不正是缘分?
天设地造的胜景,宜登不宜望。只望不登,眼中所见的山影,无奇无险,会叫人失望。只有登临,跃上险峰,才能获得切实的体验。登山,应该靠着双腿。坐汽车,缘索道,顷刻之间,可以直达山顶,虽能省去劳累之苦,但是,那如同平时乘车坐船,决没有特殊体验。有劳累,才有乐趣,有感受。徒步登上去,辛苦一番,饱览一番,高瞻远瞩,纵览云飞,千壑动林涛,阴阳割昏晓,多么美妙!而且,只有亲自登临,才能体会到泰山的巍峨、壮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