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白石乡农民抗旱插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6-05
第2版()
专栏:

白石乡农民抗旱插秧
本报武汉记者站 高长任
今年春耕季节,土地改革后的湖北省浠水县白石乡的农民,生产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在白石山脚下修了一座水库,在横贯全乡的长港中修了六道水闸。他们在百分之八十的耕地上选用了“胜利籼”优良稻种,在田里上足了底肥。全乡六十七个互助组都经过了整顿,贯彻了互利政策。秋季丰产的远景,鼓舞着白石乡农民紧张地进行春耕。
但是从去冬以来,白石乡没有落过一场大雨。到了五月上旬,旱象已很严重了。南风成天刮着,太阳晒得田里的麦子一天变一个颜色。刚种下去的棉籽,有不少出不了苗,有的出苗后就干死了。最早插上秧的水田里,仅剩下浅浅的一层水。塘里的水也快见底了。徐家闸长港中的水已断流。白石山水库也没有装到水。不少农民怀着焦急的心情,一天到田里看几遍。立夏过去了还是没有雨,农民的思想开始混乱,有人失去了信心。
这时浠水县的领导机关发布了关于抗旱的紧急指示,县、区干部来到白石乡帮助抗旱。他们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中共白石乡支部开了几次紧急会议,研究了上级的指示,分析了本乡群众的思想情况,总结了历年来农民抗旱的经验,提出了加强管理水利机构,合理、节约用水,寻找水源,准备旱粮种籽等具体的抗旱办法。支部号召党员在抗旱中要起带头作用。全乡十四个党员在支部领导下分工领导着七个互助组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领导农民展开了抗旱斗争。
党员詹全去年冬天在浠水县的劳动模范会上,听过汪岗区劳动模范介绍“掇秧”(寄苗移苗)的办法,这一次,他就带头在互助组内把一亩有水的田插了密密的秧苗,准备下了大雨之后,再移插到其他田里去。党员詹成右和王洪村在徐家闸已经干了的长港里,掏了两个大沙塘,塘里就浸出水来。他们找到了水源。王洪村掏的一口沙塘,可以救十亩田的秧苗。党员汪坤志领导他的互助组员讨论了种旱粮的计划,他把准备做粑吃的七升高粱拿出来做种籽,又买了七斤红薯秧子。在支部书记汪友炳的具体帮助下,鱼塘阁的水塘管理得很好,至今没有一点水浪费,也没有发生水利纠纷。管理这个水塘的经验,很快被附近五个管理水塘的负责人所接受。他们把五口水塘也管理得很好。全乡各村又分别开了许多老农座谈会,许多宝贵的抗旱经验被发掘出来,总结起来,推广开去。这样就增加了全乡农民的抗旱信心。
五月十日夜晚落了一寸深的小雨。党支部号召全乡农民抓紧时机,突击插秧。这时水塘都开放了,数不清的水车在塘边、港内不停地转动,白花花的水灌进了新翻过的秧田中。插秧面积一天天增加,四天功夫,全乡从原来只有百分之五的插秧面积扩大到百分之八十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