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为了实现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探测苏岩礁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了实现周恩来总理的遗愿
——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探测苏岩礁纪事
江汝标张卫星刘世光
1993年1月,共和国的海图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实测坐标点——苏岩礁:北纬32°07’42”,东经125°10’45”,水深4.5米。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坐标点,它凝聚了海军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官兵的心血和汗水,它记载了人民海测兵为实现周恩来总理遗愿搏风斗浪的难忘航程……
1963年5月1日,北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下午2点半左右,中南海周总理办公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听完电话,总理脸色严峻: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轮——“跃进号”,在公海沉没!
当天夜里,日本“全亚细亚广播电台”消息称:“中国产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赴日本途中因腹部命中三发鱼雷而沉没”。消息震撼世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立即作出反应,声明“跃进号”沉没与本国无关。揭开“跃进号”沉没之谜,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热点。我国政府决定派舰船编队赴“跃进号”失事海域进行调查。
浓雾沉沉,阴雨绵绵。周总理专门飞抵上海,检查调查准备工作。19日6时,我国派出的由10艘战斗舰艇和潜水作业船组成的编队抵达“跃进号”失事海域。历时15天的水下探查,“跃进号”沉没之谜揭开了:“跃进号”是触礁沉没。这座暗礁就是苏岩礁。对“跃进号”备加关注的周恩来总理心情沉重,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要尽快测出自己的海图啊!
然而,受我国当时测绘科技水平的限制,周总理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30年来,位于国际主航道上的苏岩礁,方圆数海里被列为船只禁区。
1992年4月10日上午。青岛某军港。“苏岩礁测量誓师大会”的红色横幅悬挂在码头上空。海测船大队政委张志强面对200多名整装待发的官兵,话语激昂:“测量苏岩礁,是国务院的重托!海军的命令!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
“起航!”大队长刘树宗一声令下,北标982、983测量船,在大队参谋长潘晓东率领下,缓缓驶离码头……
历时10个昼夜,两艘测量船“分进合击”,像老牛耕地一样在波峰浪谷中“犁开”了一条又一条测线,一卷卷水深记录纸展示了海测兵们抗风斗浪的战果:总航程15523海里,完成水深里程21807公里,采集地质点72个。
海测兵带着初战成果返航。
5月10日下午,由北标983、982和北渔425、427船组成的探测苏岩礁海上编队,从青岛启锚。
5月13日凌晨2时,海上编队指挥潘参谋长下达“靠帮”命令。严阵以待的船长们同时拉响了警铃:“一级战斗部署!”
早上5时许,当北渔425载着换乘人员和仪器驶向测区时,“母船”也进入了“一级战斗准备”!雷达班长杨军民全神贯注地盯着荧光屏跟踪探测的渔船;信号班长刘书平手持报话机不间断地与渔船保持着联系……
渔船愈往前驶,海流愈大,船头被一股又一股的环流、辐射流、旋转流一会抛向低谷,一会推上浪尖。根据有关资料和卫星提供的照片分析,他们确定了三个概位点呈三条平行线,哪“条”线下是“真”苏岩礁呢?经探测,第一个“概位点”是“假”的。第二“概位点”越来越近了。水深班长刘利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测绘记录纸,曲线不断地显示着海底水深变化的数据。记录纸上的黑色曲线渐渐上升,变成了一个小山峰状,高级工程师陈英断定苏岩礁就在第二个概位点上。
5月15日,北渔425再次探测第二个“概位点”,按“纬线”继续加密探测,还是没能找到苏岩礁的最浅点。
“纬线改为测经线!”潘参谋长果断下达命令。陈英全神贯注地趴在水深仪旁观察。记录仪不停地显示着水深变化:“15米、12米、9米……”刘立元高兴地读出了声音,从不易激动的陈英也耐不住喜悦,可把苏岩礁的浅点找到了:“准备定位!”“停车!”渔船利用惯性“滑行”。守在定位仪旁的高定发、高建迅速记下一个个定位数据。就在同时,潘建中将系在绞缆机上重七八斤重的铅球砣抛入海水,进行礁岩取样。马永祥手摇绞缆机,水砣刚出水,大家“呼”一下围了上去,潘参谋长用手指将嵌进铅砣上的三颗豆块大小的岩石抠出来。接着,他手持报话机向北标983、982、北渔427报喜:“同志们!我们完成了对苏岩礁的探测,实现了周总理的遗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