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寻找南五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3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寻找南五井
徐岳
我要寻找“南五井”。听说为新中国石油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康世恩也为它题了词:“河南油田发现井”。其词镌刻于碑,石碑雄立于井。所以,我来油田采访,确有一种不看南五井,没到河南油田之感了。
“石油人”的黑色幽默,称寂寞旷野中两个抽油泵相向“磕头”,为“夫妻对拜”,那么,只有一个“磕头泵”者自然为之孤独寂寞的“和尚井”了。我今寻找南五井,节令已近晚秋,时间将临傍晚,又逢蒙蒙细雨,田畴间玉米没有挖,棉花没有拾,铺天盖地的绿、褐斑驳的色彩中,哪里隐藏着南五井呢?更何况,这口井上无“夫”无“妻”无“和尚”——井口已封,没有油泵,只有隐没在庄稼地里的那块碑,所以寻找它真有点大海捞针。田间泥路上像抹了润滑油,小车像“打摆子”,忽然,陷入池塘边的泥水坑里,我们跳下车,伸出两手奋力去推。将要成功之际,不料车轮下喷出万点泥星千条水线,有如油田井喷一般壮观。就在壮观之中,人的模样,无一不被“泥猴儿”的形像所替代,只有吐着嘴里的泥沙看着遍体泥巴的衣服,叫苦不迭了。
再上车后,车在梦一样朦胧的田野上前进。这种气氛最容易令人微合上眼皮,让留在脑膜上的人和事展开超越时空的活动:我想起了总地质师徐世荣,微微发福的身体,坐在堆积着一摞一摞显得厚重的书籍的办公桌前,扭身指着墙上挂的巨幅河南省盆地分布图对我说:“1971年8月,在南阳凹陷东庄构造钻探的第五号井里试获了工业油流,这就成为河南省第一口工业油流井。”也就是这位细心的徐世荣亲自到西峡县采石场订做了那块纪念碑的。
“到了!”有人喊了一声。
我跳下车,眼前没有高高的耸立着什么,更没有平展展的广场。我们踩着粘粘乎乎的泥土,唰啦唰啦地拨开没过头顶的玉米秆,玉米地里就显出白亮亮的一块石头。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石碑!我默默地看了一周,从心里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石碑并非人们常见之方、矩,形似簸箕,又如地图上所描绘的南阳盆地之状。那块花岗岩,取其自然,未经打磨,不平不光,毛毛糙糙。如此看来,它象征了南阳,也象征了往日的艰苦岁月。此时,有一位“老石油”的形象立刻闪现在我的眼前,他叫樊世骞。他来自陕北,长着一双“佛耳”,大而下坠,脸色黑红,说他在1977年5月参加南阳石油会战时,平地上漫了水。他们住的那片像原始部落群聚的茅草房,此时倒像漂在水上的船。床沿下就是水,早晨起来,铺盖卷一捆,吊到半空,就去上班。一天三顿饭,睡够八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干干干。如发生井喷,一个个被原油喷打成了黑油柱子。笑一笑,露出两排白牙,才显出自己是个活物。“南五井”,是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历史的开始,是石油工人艰辛创业的见证。纵观人类,凡是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其艰辛与伟大愈见分明。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南五井”里流出的不是黑乎乎的油,而是一种金灿灿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