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我旱地农业研究向纵深发展已设6个试验区 取得近3000项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旱地农业研究向纵深发展
已设6个试验区 取得近3000项成果
本报北京11月23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我国旱地农业研究开发正向纵深发展,区域综合开发已取得新突破。
10多年来,北方旱区的广大科技人员把传统的旱农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使旱农研究从单项技术发展到综合配套技术,从产中向产后延伸,从种植业扩展到养殖业、林果业。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位旱农专家、教授及生产管理者,日前在河南三门峡市举行旱农综合发展研讨会,专家们呼吁,旱地农业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应改变过去偏重灌溉农业,而忽视旱农的倾向,让北方旱地尽快释放增产增收的潜能。
北方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1个县,耕地面积5.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8%。1990年,北方旱地农业的粮食、棉花和肉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24%、41.4%和21.5%,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七五”、“八五”期间,旱地农业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主持,在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设立6个试验区。据初步统计,北方旱区所在省、自治区现已确认的旱农成果近3000项,其中43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这些成果通过咨询、转让、承包等各种途径迅速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掌握,得到大面积推广。据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结果统计,北方旱地农业3种类型6个试验区共示范、推广科技攻关成果达533万亩,5年累计增产粮食13.3亿公斤,增加产值17.2亿元,示范区林草覆盖率上升到42.9%。
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旱地还有6成的增产潜力,这为综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地处半湿润偏旱区的河南旱农开发区十年九旱,1988年以来,河南省在这里开始进行区域综合开发,使开发区粮食总产由开发前的876万吨增加到1064万吨,棉花由5.6万吨增加到8.2万吨,水果和烟叶分别增加42%和1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1元增加到454元,71万贫困户解决了温饱。位于半干旱偏旱区的内蒙古武川县开发区采纳科技人员提出的7项措施,农业总产值比“六五”期间提高146%,农牧业产值比由9.6∶1调整到10∶4。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北方旱农研究与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加快了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三门峡市围绕“旱”字作文章,什么作物耐旱就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经过调整,全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由1985年的80∶20改为68∶32。该市还集中抓了粮食、烟叶、果树和畜牧业4大主导产业,其中苹果发展最快,仅灵宝已栽种55万亩,去年总收入3.2亿元,占其农业总产值的35%。这些都表明,我国北方旱地农业正在逐步走出“低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新的腾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