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写在蓝天上的辉煌——访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写在蓝天上的辉煌
——访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
本报记者贾西平
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腾空而起的镜头时,也会看到被棕黄色烟雾笼罩着的火箭发射塔架。塔架是卫星火箭上天的基础,是成功和胜利的助产士。然而,在我们一遍又一遍为航天事业的成就而欢呼时,这些为发射场工程设计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人们却甘居在鲜花与掌声之后,成为铸造我国国防科技钢铁长城的无名英雄。
11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左家庄路12号的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目睹了这些英雄们的风采。
这个隶属国防科工委的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组建于50年代末。35年来,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工程设计后,辗转戈壁滩,绘制了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场的蓝图,接着连续完成了酒泉、太原、西昌3个卫星发射中心中4个大型卫星发射工位的设计,完成了我国航天测控网所属各台站及远洋航天测量船基地的设计,参加了战略导弹部队部分基地及发射场的设计,并为我国战略武器贮存设施提供了完整的图纸,共完成国防工程设计上万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6项,是全军工程设计单位中获奖最多的单位。
今日的辉煌建立在昔日的艰辛之上。万事开头难,作为特种工程设计更是如此。这些身着戎装的研究人员,仍清晰地记得创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场的情景。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的工程设计人员大多是学给排水的,连火箭见也没见过,要设计出能稳稳托举火箭的发射塔架谈何容易。取胜的法宝是靠艰苦奋斗,靠集体智慧。一些当年的照片翔实地记录了那火红的年代:肩扛仪器身着单衣在戈壁滩上奔波,风餐露宿依然谈笑风生,协同攻关领导与技术人员共同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奇迹终于出现了,1000多吨重的固定塔架,2000多吨重的活动塔架,很快就耸立在茫茫戈壁之中,接着呼啸而起的一枚神箭,宣告了中国航天事业进入新纪元。
澳星发射是我国迄今为止负荷最大的发射,原有的发射塔架和测试场房已无法满足要求。特种工程研究院接受重建任务后,立即调动精兵强将日夜奋战。寒冬腊月,所长曲从治带领队伍进驻武昌造船厂,奋战50多天,设计出2000多张图纸。卫星测试场房高18米、宽48米、长72米,要在这样大的空间里,保证10万级的洁净度,是我国技术人员从未搞过的高难度工程。事关国家荣誉,也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考验。全院上下齐动员,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仍然是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难关。当美国休斯公司的专家看到在短短时间里建造起来的5000多吨重的活动塔架和宽敞洁净的测试场房时,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效率赞不绝口。
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走过了她不平凡的35年历程,今天,她又以崭新的姿态开拓着军民结合的新路,并且走出国门,参加国际项目的招标。35年的业迹遍布祖国的戈壁、峻岭和江海,千千万万张图纸,化作了祖国国防事业的满天彩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