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森林中的拖拉机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6-07
第2版()
专栏:

森林中的拖拉机群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四月初,当我再次到达小兴安岭伊春林区的时候,拖拉机群已经超额地完成了任务,从森林里胜利地回来了。拖拉机手们正在紧张地检修机器,准备迎接新的任务。他们在森林里工作的时候,不仅把木头从山上拉到河边,还要把河里流送的木材拉到岸上来。今年的集材、运材任务,由拖拉机完成的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拖拉机手掌握拖拉机,是经过了一段曲折艰苦的过程的。老拖拉机手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把拖拉机开到伊春时的情景。一九五○年六月,由哈尔滨开来的火车载来了几十台拖拉机。这些拖拉机手多是从东北森林工业总局拖拉机训练班出来的学生。拖拉机的沉重的马达声给伊春林区艰苦工作着的职工们带来了无限的兴奋。谁也愿意跑来看看和用手摸摸从苏联运来的这些优良的机械。有些人爬到拖拉机上尝尝被拖拉机拉着走的滋味。拖拉机手们在这种情况下感到无限的兴奋,可是这种振奋并没有持续多久。
八月里,拖拉机初次进行运搬工作。这正是伊春林区的雨季。在那泥泞的道路上,拖拉机拉两立方公尺木材还走不动。人们对拖拉机的兴趣减低了,各种各样不信任的话送到拖拉机手的耳朵中来。有的说:这家伙笨得像牛一样,它自己就走不动,还拉什么大树呀!有的说:简直是浪费国家财富,硬把耕地的东西拿到森林里来,这怎么行呢?有些干部甚至惋惜地说:这些东西能值多少钱呀!如果买成马,看能是多少匹;那还不是一样完成任务。有的同志解释说:这是苏联的先进工具,如果不管用,苏联也不制造。但他们得到的回答是:苏联是苏联,啥东西也要看具体情况。你没看见在苏联行,在咱这里就不行吗?分局的局长也对拖拉机丧失了信心。拖拉机手们艰苦地试验了二十多天,结果是失败了。
冬天来了。拖拉机手们都渴望着在冬天完成任务。但是由于大家的技术还不熟练,运一车木头要化一晌甚至一天的功夫,成绩还是不好。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都是顶星星出去,戴星星回来。有的人为了修理机器,一天一夜不休息也不吃饭。有的人手里拿着馒头睡着了。有的人被拖拉机冒出来的烟熏倒了,清醒过来,又开着车子拉木头。即使是这样,一天才拉两三趟。眼看着木材躺在山场上没有办法。
这时领导上召开了党、团员大会,发动群众找窍门。为了交流经验,出版了“森林拖拉机小报”。在摸窍门中间,十九岁的拖拉机手常秉衡和他的助手张宪文首先创造了拖拉机拉木材的新纪录,同时还作好了机械的保养工作,保证了拖拉机不发生事故。别的拖拉机手也摸到了不少窍门,大家掌握机械的经验丰富起来了。在短短的时间内全拖拉机队里就有四十多个新助手学会了掌握机器。他们在这年的冬天超额完成八千立方公尺木材的运输任务,出现了四十三个劳动模范。他们带着光荣下山了,人们都说:到底还是拖拉机行,要是马套子,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样大的任务。
第二年的冬天,拖拉机队的同志接受了更大的任务,他们仍然超额地完成了任务。他们的技术较前熟练了,但新的困难也来了。木材是秋天采伐的,很多树身都陷在泥里,一到冬天就冻在地里了。开始他们搬得很慢,后来他们发觉机车离木头太远,拉绞盘就要占去很长时间;只要把机车靠近木材,就能节省时间。这样改进以后,张宪文的机车一天拉了九次。他这台机车六十天完成了一百天的任务,一冬天也没出事故。张宪文现在已经是正式司机了。张宪文的机车去年冬天得了三面红旗。第一面是“保安”旗,他们从来没有出过事故,他们每天总要认真地讨论如何避免事故,到现场随时注意周围的情况。这面循环红旗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机车。第二面红旗是“森林铁牛”,这面旗说明他们的车出勤率最多,完成任务最快。第三面是“优胜”循环红旗。这面旗曾被别的机车夺过去一次,后来又被他们夺回来了。拖拉机手们的技术是普遍地提高了。一九五○年常发生因为拉不动木头而把机车丢在山上的事情,有时还要用拖拉机来拉拖拉机,现在这些事情已经没有了。现在每个集材车不是拉二立方公尺,而是平均拉七、八立方公尺了。一九五○年“斯大林八十号”运材车只能拉百十立方公尺,去年冬天已达到二百六十六立方公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