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铜像下的怀念——王光英副委员长回忆刘少奇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铜像下的怀念
 ——王光英副委员长回忆刘少奇同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邹爱国
望着刚揭幕的刘少奇的铜像,王光英副委员长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的半身铜像不久前在古城开封一座小院里揭幕。王光英和刘少奇同志夫人王光美等来到这里参加揭幕仪式。
当红色绸布从铜像上轻轻落下,刘少奇同志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他面容刚毅,寒风吹散了他的头发,拂起了他的衣角……
王光英、王光美向少奇同志铜像深深鞠躬,缅怀这位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
“少奇同志是我的亲戚,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今年11月24日是他诞生95周年纪念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
王光英向我们回忆起与少奇同志交往的经历:
“北平解放不久,少奇同志来我家。因为这是少奇同志第一次来我家,我觉得空手见面不好,就上街买了一条围巾送给他。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讲这个,以后不要再送我东西了。’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送过东西给他。”
谈起这条围巾,王光英深有感触:“我送给他的这条围巾,后来在‘文革’中也成了他和我的一条罪状。一些人说,刘少奇被资产阶级的‘围巾’套住了脖子。这真是笑话。”
“我与少奇同志虽然是亲戚,但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可是每一次,他的讲话含义都很深,使我受益匪浅。”接着,王光英给我们讲了几件事。
1949年4月,王光英在天津见到少奇同志。王光英向少奇同志介绍了天津工业生产情况后说:“大军南下,天津的工厂情况我很熟,什么厂可以做被服,什么厂可以产弹药,我都清楚,这样可以支援大军。”少奇同志笑道:“现在大军南下,全国解放在即,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不是生产弹药、被服,而是在和平环境里如何进行建设,怎样使新中国的经济复苏。这是我们现在重要的工作。”
“他这番话,使我看到我们之间思想上的差异,少奇同志考虑的是国家的全局,比我站得高多了。”王光英说。
新中国成立后,王光英萌生了去搞工程技术本行的想法。他向少奇同志提出:“我在学校学的是工程技术,不是办工厂。我现在搞工厂,这可是剥削人的事,我可不愿意去剥削人,是不是让我去从事工程技术比较好?”
少奇同志对王光英说:“现在我们搞工程技术的人有的是,不缺你一个。但是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能够穿着工商界的衣服,而站在工人阶级一边,为工人阶级服务。你在与工人阶级的交往接触中也能得到锻炼和进步。”
王光英说:“当时少奇同志的话不多,但说得通俗易懂,把我应该干什么,怎样干,说得清清楚楚,指出了我的改造道路,使我终生受益。”
在以后几次接触中,少奇同志不断地对王光英进行教育。
谈起往事,74岁的王光英情绪激动:“我与少奇同志的交往,可以说得上是‘君子之交淡若水’。从少奇同志身上,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共领导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久经考验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在历史的新时期,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前进,才能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这是硬道理,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
(附图片)
刘少奇与王光英在一起(1956年)。本报资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