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田埂上的喜和泪——访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农民蔡淑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巾帼志

田埂上的喜和泪
——访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农民蔡淑珍
本报记者董宏君
前不久,我采访了全国妇女“七大”代表蔡淑珍,她是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一位普通农民。
她和北方大多数农妇没什么两样:淳朴、直爽,不大会寒暄客套,却有一份自自然然的亲近感,一如北方夹着泥土味的微风。
蔡淑珍给我念了一段顺口溜儿:“蔡淑珍,想发家,养活‘康贝’败了家。红毛猪,比利兔,个个赔钱瘪了肚。种水稻,是稀插,距离能有一尺八。这样种田能致富,公猪都能把崽下。”这是村民们给她编的,一点儿不假。
43岁的蔡淑珍个子不高,但心劲却很高。她说,她在北老壕一带早就出了名。可那时不是因为富,是太穷。她不愿过穷日子,她要靠自己的双手过富裕的生活。
1982年,她借了3000多元钱,买了800只鸡雏,本指望年底能赚上一笔,可是,由于只会喂养不会防病,一场鸡瘟,使鸡全死光了,4000块钱的债务像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肩上。
蔡淑珍不服输,养鸡不成养兔子!听说比利时兔来钱快,她大着胆子以每对45元钱的价格买来37对。三个月过去了,她精心饲养的繁殖到300多只,谁想,汛期阴雨一连下了40多天,兔子受潮,染上了巴氏杆菌,再加上球虫病,眼瞅着一个接一个死掉了。又赔进去一万元!蔡淑珍傻了,望着四壁空空的家,望着天真的孩子,她泪如雨下……
1986年,有股“倔”脾气的蔡淑珍先后“抬”钱买了红毛种猪和康贝尔鸭,想挣钱堵上这个大窟窿。她跟头把式地干了一年,换来的又是8000元的债务!
到了这个地步,属于蔡淑珍的只剩那颗不甘示弱的心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和丈夫一起琢磨着出路,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光靠胆量蛮干不行,要讲科学。当即,蔡淑珍向亲戚借钱订了几十种报刊,买来各种技术书,还托人进城买回了一本《新华字典》。利用冬闲,她吃力地借着字典学起农业技术来。
1988年,蔡淑珍听说种水稻的收入是种玉米的两倍,她便和丈夫商量把自家的一垧多地改为种水稻。当时县里正举办水稻培训班,尽管技术人员反复强调稀播稀插的好处,可当时愣是没人认这个理。蔡淑珍是全县第一个采用三早栽培和两新技术种水稻的人。她严格按照8×9的行距插上了秧,没想到却招来了麻烦。全屯子连成片的绿油油水田地里,只有她那几亩稀插的水田露着黑色的地皮,格外惹眼。村民们又认为她是瞎折腾,还编了顺口溜儿,她和丈夫一起怀着嘭嘭乱跳的心,蹲在田埂上从春到秋,像绣花一样侍弄。同时,一份歪歪扭扭的种植记录也用她的心血写成了。到了秋天,没用她自己说话,大伙都竖起了大拇指。蔡淑珍的脸上也绽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被梨树县农业局誉为“水稻大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