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6
第5版(理论)
专栏: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
赵富林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对于我们始终坚持和正确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本来不应成为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原来十分贫穷落后,建国以后又有一段时间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党的正确路线没有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上,只强调调整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没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搞“一大二公”、“穷过渡”,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曲折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又把“左”的错误推向极端,鼓吹“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思想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以至现在有些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模糊不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按照马克思的构想,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能使生产力获得更快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富裕。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贫穷的社会。我们党领导人民闹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是要建立这样一个社会,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起来。由此可见,贫穷和社会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文明、更民主、更富裕的社会。可现实情况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现在还不发达,这就决定了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不消灭贫穷,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党人和革命前辈的流血奋斗就毫无意义。
二、要消灭贫穷,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这是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物质财富才会增加,才能为提高人民生活、进而消灭贫穷提供物质条件;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才能增强国力,加速国防现代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有利条件。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谁优谁劣,谁胜谁负,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发展谁快谁慢、谁高谁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比资本主义能够更充分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但是,我们不能只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它的优越性,更重要的还要从社会主义的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消灭贫穷、共同富裕来认识它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体现出来,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使生产力获得了更快、更高的发展,是否真正消灭了贫穷,达到了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说:“显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最主要的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快于资本主义的速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生产力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才能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调动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不断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我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是经济不发达的大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力大大增强。但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还不富裕,尤其是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更低。如我们广西,建国以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各项事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但生产力水平还很低。1992年,全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289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32元,人均有粮332公斤。还有5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生产力水平这样低,群众生活这样贫困,怎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又怎能使人民群众从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中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调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积极性呢?因此,加快生产力发展,消灭贫穷,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极其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三、消灭贫穷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两项,一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发展了,如果不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富,多数人穷,那就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本质的区别,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不仅会导致社会出现种种矛盾,而且还可能危及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安全。因此,在消灭贫穷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并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两极分化。
消灭贫穷要以生产力的发展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同样,共同富裕也要以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产品为基础,而不能搞平均主义。只有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使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消灭贫穷、共同富裕的目的。生产力不发展,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用平均主义搞拉平补齐来消灭贫穷,不仅不能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这已为我国过去的实践所证明。
消灭贫穷,共同富裕,要承认并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承认并允许分配上的差别。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允许差别”,“可以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我国幅员辽阔,条件千差万别,生产力很不平衡,不可能使不同地区、不同的人都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地实现富裕。一部分人因劳动成果大而先富起来,一部分条件好的地区发展快一些,这是正常的,合理的。要求同步、同等富裕,我穷你也不能富,我慢你也不能快,只会压抑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富裕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激励后进赶先进,贫穷赶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消灭贫穷,共同富裕,要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当前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农民收入还很低。而提高农村生产力比提高城市生产力困难要大得多。消灭贫穷,共同富裕,最主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消灭贫穷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的战略目标的必备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一步一步地艰苦努力,持续奋斗。我国国力还不够强大,生产力比较低下,一部分群众还没有越过温饱线。尤其是贫困地区底子薄,困难多,更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只有党的这个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才能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争取国家支持和发达地区帮助与组织群众艰苦创业的关系。贫困地区消灭贫穷,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但这种支持和帮助必须建立在贫困地区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群众的艰苦创业相结合。就是说,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并利用好国家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把这种支持和帮助转化为艰苦创业、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我们的做法,主要是组织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用好中央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使之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巨大物质力量。同时,以联合促开放、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充分利用我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积极发展同兄弟省区市的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合作和相互支援中增强自己的发展能力。
2.长远规划与抓住机遇的关系。科学的长远规划,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长远规划的实现靠真抓实干,一步一步地付诸实施,特别是要靠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因为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客观条件不会一成不变,经济环境会有起有伏。当出现一些比较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时,我们就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错过机遇就是失误。两年来,我们就是紧紧抓住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十四大精神、全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的时机,中央决定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有利条件,以及我国同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东南亚经济活跃等外部环境,以沿海、沿边为重点,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几十年来的战争前沿变成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使我区经济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3.建设性投入与消费性投入的关系。贫困地区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底子薄,财力不足,资金紧张。因此,在投入上尤其要讲求效益,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这几年,我们在资金投向上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优先保证农业、效益好的企业和关系经济全局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虽然我区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但绝大部分是投向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和企业技改,特别是投入电站、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使我区经济发展不但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益,而且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
4.沿海沿边开放与山区扶贫开发的关系。沿海沿边开放和山区扶贫开发不仅对经济全局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而且两者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沿海沿边的开放抓好了,可以对山区开发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从而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步伐;山区扶贫开发抓好了,可以为沿海沿边开放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广阔的市场,从而增强沿海沿边开放的实力,加快开放的步伐。几年来,我们在发展战略上,把两者兼顾起来,既重点抓好以北海市为龙头的钦州湾地区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其在全区开放中的窗口作用,增强其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又坚持不懈地抓好以石山地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对沿海沿边地区主要是政策投入,采取“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的措施,扩大外引内联,利用自有资金、外地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开发建设;对贫困山区主要是用好中央给予的扶贫资金和金融部门的政策性低息贷款,自治区也在财政上给予扶持,帮助他们选准并抓好效益好的项目,打好解决温饱问题的攻坚战。同时,积极推进沿海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协作,把沿海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山区;山区到沿海去办企业、搞异地扶贫开发,均给予优惠政策。这就使沿海沿边和山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5.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关系。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比发达地区多一些,但也有自己的有利条件。而且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只要认清自己的有利条件,善于抓住时机,发挥优势,克服短处,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这几年,我们在经济建设中,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农业上,根据我区“两旱两寒”(春旱、秋旱;倒春寒、寒露风)频繁,水利条件差的弱点和山多、亚热带气候温和的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甘蔗、水果、林业、畜牧业等开发性农业,向高效农业进军,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工业上,根据我区科技水平不高,而水能、矿产、建材资源丰富等特点,大力发展水电、矿产、水泥、石材等工业。这样做,较好地克服了我们的短处,发挥了优势,使农业和工业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们决心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用这一理论统一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的思想,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我区提前三年实现第二个翻番,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山区温饱问题,缩小与全国平均经济水平差距的目标而努力拚搏,开拓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