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记台湾杰出青年杨清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6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人物长廊

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记台湾杰出青年杨清辉
本报记者刘桂莲许正中
杨清辉博士近来喜事连连,在去年上海市政府大楼建设的国际招标中,他发明的建材产品地板线槽,超过了美、英、日、德等国的强劲商业对手,一时成为海峡两岸传媒的报道热点,今年,他继成为台湾“金厦”发明奖第一位得主后,又荣获台湾杰出青年称号。
日前,杨博士应邀来京参加海峡两岸十大杰出青年交流活动,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杨清辉祖籍福建,1953年出生于台湾彰化的一个贫寒家庭,全家三代13口人全靠其当工人父亲的微薄工资度日,由于经济拮据,杨清辉考进大学刚一年便被迫辍学,进了一家机电制作所当业务员。
杨清辉告诉记者,当时年轻气盛,看到一些外国技术人员在中国土地上颐指气使的神态,他心中十分难过,并开始确立了必须用科技重塑中国人形象的信念。为此,他白天工作,晚上继续钻研,常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发明是一条艰辛而又寂寞的不归路。十年间,他放弃了所有的休闲和娱乐,忍受了无数次的失败和痛苦以及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终于获得了300多项发明成果,其中260多项发明在欧、美和东南亚45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专利权,他本人也被美国西太平洋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杨博士认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离不开现代科技,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以四大发明跻身于世界科技前列,今天,我们同样有能力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他希望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携起手来,用科技共创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民族的未来。
谈到专利发明商品化的问题,杨博士说,耻于言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这是制约科技成果形成商品,从而直接造福人类的最大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是全社会需要形成和完善转化发明成果的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求发明人增强经营意识,既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改良、创造新产品,又要从生产者的角度去尽快使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只有这样才可使人人都享受到发明的好处,同时通过发明成果商品化,也可使发明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形成发明、商品、收益的良性循环。
杨博士告诉记者,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1984年他靠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开始创办中国励合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6家公司的集团,并在泰国、菲律宾及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现在,他一边从事新成果的研制开发,一边致力于市场的营销与开拓。他说,直接与市场的结合,使他的发明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杨博士近年来十分重视其发明成果在大陆的推广使用,他说,在中国人的土地上,中国人凭科技实力与外国人竞争,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为此,他希望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把智力富矿开掘出来,振兴民族,服务社会,让“中国制造”的标牌不仅深深植根在国人心中,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