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莫道“东风”不入时——连云港市东风制药总厂撷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7
第2版(经济)
专栏:

莫道“东风”不入时
——连云港市东风制药总厂撷英
本报记者班明丽
“攻关专家”沾酒就醉
这位“攻关专家”不会喝酒,提起喝酒,他要落泪。
他是连云港东风制药总厂市场开发部部长。有一次在饭桌上,客户逼他喝酒,说:“你不喝就是看不起咱!喝了酒再谈买卖!”
“好,今天我喝。你让我喝多少喝多少,直到不再让喝为止!”
两杯酒下肚,他晕了。客户当即拍板:“行,买卖作成了!”
黄强明还是没学会喝酒。
时下让一位沾酒就醉的人管销售攻关,这个企业会抓住市场吗?
说来也怪,东风厂的产品从来不愁销路。即使“三角债”困扰,宏观收紧银根,他们的日子也不难过。就在这两年,东风厂的利润连续翻了两番,从350万元跃为今年的2000万,曾是农垦系统的一家小厂成了利税大户。
酒桌上的诚意固然有用,但也恰恰是“攻关主任不喝酒”之类的“不入乡”“不随俗”,使他们学会另辟蹊径,练出了驰骋市场的硬本事。
做出的药不伦不类
医药生产最容易一哄而上,而当产品上市之时,往往就是市场疲软一哄而下之日。几年前,东风厂不具备实力,也曾随大溜上了10吨氟哌酸原料药的生产规模。面对竞争对手,他们很快领悟到,不能以自己之短去拚别人之长。氟哌酸果断下马。
东风厂认定,研制全新的西药很难,仿制和移植进口药品受到限制,而资源充足、疗效显著的中药,又因剂型不便而不受欢迎。于是他们另开一路:以传统中药为原料,以西药制造方法为手段,开发出来“西药厂不想上,中药厂上不了”、“不伦不类”的新药。
他们的大蒜素及治疗肝炎病和艾滋病三个系列的西制中药,很快覆盖全国80%的传染病医院,输液、针剂、胶囊取代了难以下咽的蜜丸、汤药,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方便。
推销员“泡”学术会
药品的市场在哪?用户是谁?是药店,是患者。
东风厂却认为,这不全对。准确地说,主要是医生,是有处方权的医生。他们决定患者的需求。要让医生喜欢东风厂的药品。
医生很少或不习惯与销售人员打交道。于是,东风厂把销售科改名为市场开发部。当然,这也意味着职能不仅是推销药品,要对开发市场负责。新药还在研制,他们出资召集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早已开了数十个。别人开药学研讨会,销售人员也要挤进去插个会中会。药还未出厂,医生们对药性了如指掌,一个他们期盼的市场已经形成。
每年,东风厂大量投资办学术活动,主办和参加学术会达到100多个。由他们出资帮助办起的全国传染病药学联络中心,已经被接纳为中华药学会会员。
花钱买“蛋”不怕贵
东风厂买科研成果出手大方。
几年前,他们的年利润只有200万元,就冒风险花20万买下了猪苓多糖注射液。这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制的新药,一流的。迅速投产后得到的利润是近千万元。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免去了科研部门因无力承担中试风险而把成果锁入保险柜。
现在,他们又与中药所签订了跨世纪的新药开发协议:每年投资100万元,10年1000万,开发高新技术的国家级新药。这种合作涉及10个科研部门。有了跨世纪合作,何须再愁后劲!有人问:“这么买是不是太贵?”厂领导说:“比从头开发省钱,以后知识升值会更贵。”
科研部门不能轻易将成果拱手让人。东风厂甘心情愿花5万元看一个新药品资料。当科研部门亲眼见到东风厂当年拿到新药、当年投产、当年覆盖市场的事实,才肯把自己的“宝贝”交给这个无名小厂。东风厂不仅使猪苓多糖大批量生产,还打破了夏天不能生产的禁区。他们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作推出第一个治疗艾滋病的新药“克艾可”,也已大量销往东南亚和非洲。
大笔提取科研费
企业技术开发费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般提1%,多者3%。而东风厂一年要提10%。据说这已达到国外企业的水平。
因为是在不影响上交利润的前提下提取,如果提得太多可能完不成上交任务。这正是一些企业不愿多提的原因,也是缺少后劲的关键。因为上交利润与工资挂钩,如果少提开发费多交利润,他们的年人均收入还可增加几千元。为什么不这样干?
厂长陶惠启说,我们知道少提开发费对个人有好处,可是企业更需要后劲。
审计部门当然要查。厂领导也理直气壮:《企业法》有规定,完成上交利润后,企业有权自行决定技术开发费提取比例,我们应当服从《企业法》!“我们一没乱发乱花;二没中饱私囊;三没给自己盖别墅,怕什么!”“请看看我们的车间、设备多么需要改造,这些谁管?”
“提10%的决定不变!”东风人心里有个“大九九”。
为了自己“让位”
进东风厂门,往两旁看,有一种天壤之别的感觉。
左边是一幢新式小楼,别致耀眼——“学生”公寓;右边一片低矮昏暗平房——职工住宅。
公寓里,两个人一间,装有暖气,住着新进厂的大学生;平房里不少是进厂多年的老职工。现在,全厂有近一半职工还没住上新房,每年下大雨时不少家被淹。可是,人们对厂里重视知识和人才没有怨言。
东风人求贤若渴,是因为厂领导胸怀广阔。他们深知自己作为知青曾被历史耽误,虽有图报之志,但管理企业最缺的是知识,最需要的是现代化人才。因此广招专业学生,激励、厚待科技人才,花本钱培训职工,不断地在领导层换“血”。目标明确,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企业科技和管理队伍。
用领导者的话说:“这是为了我们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