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揭开中国瓷器起源之谜——记我国著名古瓷专家叶宏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揭开中国瓷器起源之谜
——记我国著名古瓷专家叶宏明
本报记者何黄彪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成功瓷器的高温窑炉,对制瓷原料也进行了选择和精制,终于烧成了青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发明瓷器的国家。但是,中国瓷器到底发明于何时?起源于何地?这是中外陶瓷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依据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一件带釉的灰色色尊,从而断定是起源于北方;有人根据在南方出土了几何印纹硬陶,认为这种硬陶就是瓷器的祖先,源于南方;还有一些学者依据晋代始有“瓷”字,并出现有关瓷器颜色的描写和瓷器产地的记载,就提出中国陶瓷源于晋代。此外,也有的学者把我国瓷器起源说成是唐代,认为唐代越窑青瓷是瓷器,所以才有“千峰翠色,如玉如冰”之誉。在南方起源地问题上又有两说:一说是江西景德镇;另说是在浙江绍兴或温州。
悠悠历史,千古之谜。1978年,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日用轻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叶宏明教授等,在编写《中国陶瓷史》时,决心要把这个重大的学术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再也不能为后人留下悬案。从此,他根据多年来从事我国历史名瓷研究的经验,先后考察了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福建、江苏以及浙江等省博物馆的陶瓷实物,并且跋山涉水,出入丛林荒野之中,调查了各地一些典型的古窑址和窑型,收集了大量的古瓷残片,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陶瓷残片和实物的吸水率、机械强度、胎釉结合情况、烧成温度、釉面色泽等理化指标进行测试和研究,但是仍然没有得出结论。
面对这困难重重的科学大山,曾两次获得过国家发明奖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叶宏明并不气馁,继续沿着自己设计的科学路线向前攀登着。正在这时,浙江上虞陶瓷厂在建厂时发掘出两条6米长的商代龙窑,这一发现使叶宏明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陶与瓷的区别主要有四点:一是陶的烧成温度约为600—1200度,瓷则在1250度以上;二是陶的吸水率为2%以上,而瓷则在0.5%以下;三是陶器可无釉,即使有釉也是釉面粗糙,而瓷必须有釉且釉面分布均匀;四是陶器的胎与釉结合不牢固,而瓷则不然。
叶宏明根据这些标准分析浙江上虞卫生陶瓷厂地下发掘出的两条商代龙窑,认为这种龙窑长度只有6米,火焰不能很好回流,因此达不到形成瓷器所需要的1250度以上的温度,这只是原始的龙窑。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上虞帐子山发掘出两条东汉龙窑,长度在10米以上。叶宏明欣喜若狂,将这些古窑的瓷片进行化验,发现这些瓷片与他从全国各地采集的古瓷片不同,其吸水率仅在0.5‰以下。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还不能得出结论。接着,他紧追不舍,在深山中继续进行“探宝”。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他们在上虞市陆续发现汉代古窑址20多处,而且每一处出土的东汉瓷片釉其玻化良好,釉和胎结合牢固,釉胎的中间层处有放射状和条束状晶体,釉面无裂纹,烧成温度均在1250度以上,吸水率则在0.5‰以下。这些因素都是真正瓷器产生所具备的条件。此外,由于上虞所产瓷土多为原生高岭土或瓷石,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很适合用还原焰烧成。据此,叶宏明等以大量的事实、可靠的数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汉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真正的瓷器发源时间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发源地是现在浙江省上虞市的小仙坛和帐子山一带。
叶宏明等挥笔疾书,把自己含辛茹苦得出的结论写成了论文,向学术界公布,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硅酸盐学会将印着重大成果奖的奖状授予了这位揭开中国古瓷起源之谜的优秀科学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