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中尼友谊合作的象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9
第6版(国际)
专栏:尼泊尔通讯

  中尼友谊合作的象征
本报记者刘正学
11月28日,位于加德满都市区东部的国际会议中心在雪山和阳光的衬映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上午11时,李瑞环一行在尼泊尔住房助理大臣巴杜的陪同下,来到国际会议中心,受到尼泊尔住房部官员、国际会议中心经理马拉女士和180多名在尼工作的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热情欢迎。
国际会议中心是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1984年访尼时双方商定的援建项目。1989年李鹏总理访尼时为该工程奠基。1990年9月正式动工。经过中尼两国专家和工人33个月的日夜艰苦奋战,工程于今年6月20日竣工。国际会议中心占地8.4万平方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造型兼具中尼两国民族特色和风格,内有大、中、小会议厅堂7个,其中大会堂能容纳80个代表团、千余人参加会议。
在参观中,李主席详细询问了该建筑的设计、施工、建筑材料及供电消防系统等情况,当听了曾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留学的马拉女士的回答后,李主席说,国际会议中心“施工质量很好”,“在中国也是第一流的”。
李主席一再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中国对尼泊尔的援助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尼泊尔人民的情谊。帮助是相互的,中国在许多方面也得到尼泊尔的支持。从中尼两国建筑交往史来看,情况也是这样。早在公元13世纪,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就来中国,帮助中国建造了至今仍屹立在北京阜成门内的白塔寺和山西五台山的佛塔。这都说明了中尼两国的友谊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坚实的基础。
参观时,尼泊尔住房助理大臣巴杜告诉李主席,国际会议中心虽然正式使用仅10天,南亚妇女和家庭健康部长会议已在这里召开,下个月还有两个国际会议要在这里举行,使用率很高,而且各方评价很高,认为这是“南亚地区最好的会议场所”。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在施工中曾来此视察,完工后又称赞这一建筑“精美绝伦”。
李主席参观结束后,来到国际会议大厦同我国专家、技术人员合影留念,并向他们热情问候致意。李主席称赞他们在发展中尼友好合作关系中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做出了成绩,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工作更上一层楼。
(本报加德满都11月2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