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从耶路撒冷到纳布卢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从耶路撒冷到纳布卢斯
刘水明
每当传来有关被押巴勒斯坦人的消息时,我就不由得想起一次难忘的特殊旅行——“从耶路撒冷到纳布卢斯的和平进军”。
今年10月7日一早,我与两位朋友应约到东耶路撒冷一座名叫“东宫”的别墅式院子,这里是“和平进军”的集结点。这次行动由巴解主要成员“法塔赫”和以色列和平团体共同组织,宗旨是敦促以色列当局关闭监狱,立即释放被囚禁的巴勒斯坦人。
“东宫”位于萨拉丁街,在圣城几乎人人皆知。它是参加中东和谈的巴勒斯坦代表团团长费萨尔·侯赛尼的私宅,又是他亲手创建和主持的阿拉伯研究中心的所在地,中东和会开始后,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一些重要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许多知名人士都是“东宫”的常客。
当我们步入“东宫”时,院落的一角早已聚了一大群巴勒斯坦妇女,她们中有老有少,不少人双手捧着照片,眼噙泪花。一打听,才知她们都是被押巴勒斯坦人的家属。她们的丈夫、儿子、兄弟或父亲,至今还被关在以色列的监狱里。
没过多久,侯赛尼来到院内。他刚步下汽车,立即被团团围住。家属们用焦急的口吻提出许多问题,两鬓染霜、头已谢顶的侯赛尼一一作答。他坚定地说:“释放所有被押巴勒斯坦人是巴以谈判的首要议题之一。如果被押巴勒斯坦人不能与亲人团聚,如果被逐巴勒斯坦人不能重返家园,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巴以和平……”
纳布卢斯离耶路撒冷约55公里,是约旦河西岸最大的城市。上午11时多,一列长长的车队,在侯赛尼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我乘最后一辆大轿车,坐在我后排的是位叫哈桑·阿布·格瓦施的巴勒斯坦人。哈桑今年55岁,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20岁的儿子萨希布曾被以军打伤头部,一年半以前又被捕入狱,被判14年徒刑。如今,萨希布在狱中得了偏瘫病,行动很困难。我问哈桑:“萨希布究竟干了什么?为何遭此重判?”哈桑两手一摊:“萨希布是个热血青年,他和朋友们无非在墙上刷过一些反以标语,在公众场合打出过巴解旗帜,在街头向以色列军警扔过几块石头,就被当成‘恐怖分子’。现在,巴以在政治上实现了相互承认,巴解再也不是什么‘恐怖组织’,关押萨希布他们的理由也就完全站不住脚了,以色列当局应该无条件释放他们。”
下午1时左右,车队抵达纳布卢斯。只见街道两旁到处停满了车,约旦河西岸其他城镇也都派代表参加了“和平进军”。人们高举横幅和巴解旗帜,呼喊着要求和平的口号,纷纷涌向“和平进军”的终点站——凯末尔·琼布拉特女子高中。该校距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最大的监狱吉尼德·艾谢姆中心监狱仅一公里。
参加“和平进军”和集会的3000余人虽然群情激愤,但没有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在通往监狱的路口,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军警严密设防。大街上,不时有警车穿梭巡逻,气氛十分紧张。集会结束后,120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作为代表,向监狱当局递交了一封控诉书,但当局以监狱长不在为由而拒收。归途中,一位巴勒斯坦青年平静地对我说:“这要在过去,就可能导致流血事件发生,今天我们忍让了。”是的,巴勒斯坦人在经历无数次失望与痛苦的磨练后,已变得更加成熟坚强。
太阳在西沉,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石头被夕照染成一片血色。此时,我回到了下榻的“雅姆卡”旅馆,独自伫立在旅馆正门前一块大理石纪念牌前,再次默念了纪念牌上雕刻的一段文字。那是1933年旅馆落成典礼上某个人的贺词:“这是一块和平之地,在这里可以忘记政治宿怨和宗教仇恨,世界性的团结得以发展和大放异彩。”但愿这一美好的赠言能早日在耶路撒冷成为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