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交响乐推波助澜——陈绍中团长谈广州乐团的良性运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4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为交响乐推波助澜
——陈绍中团长谈广州乐团的良性运转
黄珊
几年来,广州乐团不但演出不断,上座率很高,而且经济效益也逐年递增。不久前,他们又倾其所有承办了全国指挥比赛,赢得了音乐界和万千听众的一致称赞。
11月的羊城,初冬的风也是温暖的。这里聚集了全国十大名指挥家,他们都是全国指挥比赛的评判。选手们除第一轮指挥双钢琴外,第二、三轮则指挥乐队。赛场就像战场,10位评委八字排开,眼睛盯着选手,耳朵则听着乐队。
“想不到广州有这么好的交响乐团,他们这么认真、严谨,有纪律!”
“这个团曲目积累丰富,应变能力强,非常难得。”
以上是评委们对承担这次比赛的广州乐团的评价。
广州乐团团长陈绍中介绍说:“两年前,我们团到北京演出。当时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位记者问我,广州也有交响乐吗?我顿时愣住了,确有不少人认为广东乐坛只流通港台歌曲,而我们是广州交响乐团,苦苦坚守着高雅艺术的创作、排演,却没有人知道。”
1989年5月,广州乐团进行了体制改革,调整了新的领导班子。他们对交响乐在艺术市场的位置进行了估价。他们认为文艺市场的结构是呈金字塔型的,从通俗文化、流行音乐以及中间层次的大众艺术开始,而交响乐、芭蕾舞、歌剧经过几百年时间考验,已形成极其严谨、标准很高的艺术风格、技巧和要求,成为塔尖艺术,或叫精品艺术,观众面较窄是正常的。陈绍中团长说:社会各阶层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艺术种类,我们不会拿流行歌坛与自己进行不恰当的比较,觉得悲哀、失落,或者指责别人的欣赏水平不高。音乐文化的推广首先在于大众音乐,当人们接触多了,就会不满足,会往更深一层发展,想听交响乐了。必须有个台阶,让人们循序渐进地往“塔尖”迈进。我们主要做两种工作:推广与提高。明确了以艺术生产为中心,以艺术质量为目标的方向后,用40%的时间有目的地请名家、名指挥来强化训练,提高;用60%的时间排练一些旋律优美的世界名曲向观众推广交响乐常识。在表演形式上注意了采用新颖的手法和“包装”,譬如1993年元旦的新年音乐会,水上音乐会和纪念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等以某个音乐大师为题的音乐会,还有专为少年儿童演出的交响童话诗《彼得与狼》,开拓了观众面,吸引了众多交响乐爱好者。新年音乐会虽然极其典雅、庄重,所有听众必须着礼服,门票也很贵,但一售而空,结果,能进入会场成了广州人在元旦期间的最高享受。另外,应该具有新型的经营思想。面对文化市场的需求,要了解并掌握听众的文化消费层次及状态,使团里能承受得起音乐会的赢亏。对于提高性的音乐会,我们请名家,投入大量时间排练,虽然这样做观众面窄,经济上会赔钱,但艺术上是丰收的。相反,一些推广型的音乐会,因为比较受到观众喜爱,也容易得到企业赞助,则可以有所盈利,用这种方式便能以赚补赔,形成良好的运转,又反过来促进了创作生产。
4年多来,广州乐团除了不间断地在广东各地演出外,还先后11次赴港、澳,两次晋京。不但演出交响乐,还为俄罗斯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香港芭蕾舞团、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舞剧伴奏。如今的广州乐团视野开阔,经营灵活,市场拓展,社会知名度也比较高。
为了迎接全国指挥比赛,广州乐团有意识地准备了超出三轮比赛范围内的曲目,请了澳大利亚的斯玛特、德国的尤利斯以及我国指挥家陈佐湟给他们排练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威尔弟的《命运之力·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及《罗马狂欢节·序曲》等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一套系列保留曲目。
广州乐团的交响乐演出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文化景观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