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情系延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情系延安
新华社记者秦卫东
隆冬的延安又红火起来。唢呐响,秧歌舞,彩旗飘。双拥运动50周年的纪念活动使延安的乡亲们忆念起中央及各级党政军领导乃至全国各地对革命圣地的情怀。
1989年9月9日,上任只有85天的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延安。下车伊始,江总书记说:“国庆40周年前,我想到各地做些调查研究。到哪里去呢?我考虑千万不要忘记过去,我首先到老区,到革命圣地延安。”
从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开始,以后有许多领导同志相继来到延安调查研究,与当地共商建设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大计。
来到延安第二天,江总书记就爬山来到向阳村,走进农民胡进海家的窑洞,坐在炕上同胡进海夫妇拉起家常。听说胡进海家里打的粮食不够吃,江总书记心情很沉重。他说,建国40年了,像延安这样的革命老区还处在贫困落后状态,我们心里很不安。
在延安的3天里,江总书记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要适应延安土地薄、山地多的特点,发展果树等种植业,大搞多种经营。还特意提出把向阳村所在的万花山建成“花果山”、“米粮川”的建议。
如今的延安,烟、果、羊等种植和养殖业得到大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就连曾为缺粮而忧愁的胡进海家也靠种葡萄富起来,一年收入上万元。提起这些,胡进海拿着与江总书记合影的照片,激动地说:“总书记心里时时装着咱延安人啊!”
“我是延安人”,这句饱含深情的话是李鹏总理1990年11月20日到延安考察时讲的。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当时年仅12岁的李鹏来到延安,在延安中学度过了5年时光,同延安建立了深厚感情。40多年后的今天,李鹏同志又回到延安。他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来到柳林乡三十里铺村,来到延安的工矿企业……他不仅缅怀延安的过去,更想着延安的未来。延安人民不会忘记,热电厂一号机组的建成运行,西安至延安铁路的顺利开通,都倾注着李鹏总理的大量心血。
延安的建设与发展牵动着全国各族各界党政军民的心。当延安一些地区的孩子因贫困辍学的消息传到北京,中直机关5万余名党团员和干部职工当即发起了为失学儿童捐款的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捐款。当时躺在病榻上的邓颖超同志也捐了1000元。在此之前,邓大姐就根据周总理的遗愿,将总理生前积攒的2万元稿费捐给延安育才学校。直到去世前,邓大姐还关切地询问延安教育情况。
延安凤凰小学培训师资遇到困难,当时担任国防大学校长的张震上将得知此事,即刻派人为他们联系培训事宜,还要求为进京接受培训的凤凰小学的教师们免费提供食宿,至今已接待了这个学校的3批教师。教师们当面向张震将军致谢,将军却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延安的往事,说:“我也曾是延安人,延安人民对革命有功哇!”
中央关心延安,全国关心延安,如今延安地区面貌一新,扶贫工作已由救济型向开发型转变。通往西安的铁路修起来了;石油、煤炭、卷烟、毛纺四大骨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农业方面的烟、果、草、土豆种植已发展为四大主导产业,为解决温饱奠定了基础。人均产粮从1978年的200公斤发展到400公斤,去年群众人均年收入500元以上,生活有较大改善。延安地区的重大变化,无一不凝聚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群众的情和爱。“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革命老区谱写出了光辉的新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