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蕉园漫步——喀麦隆采访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2
第7版(国际)
专栏:喀麦隆通讯

  蕉园漫步
——喀麦隆采访散记
本报记者顾玉清
香蕉,在喀麦隆被看成“王牌水果”。当记者走进杜阿拉市附近的一片香蕉园时,总算大开眼界:茫茫蕉林,宛如一片碧绿的海洋,硕大的蕉串垂挂在树梢,沉甸甸的,一阵微风吹来,甜美的香风,令人陶醉。
记者在去喀麦隆南部海滨的路上,中途下车,想通过曾在中国工作过的方萨先生,顺道一睹此地的蕉园风光,然后再往目的地。可是,进得园中,就卷进了这绿色的海洋,以至于不得不放弃了去海滨的采访计划。
方萨先生是位年轻博士,地道的喀麦隆人,在中国武汉工学院教过英语,还娶了一位湖北姑娘。现在,他是这个香蕉园的工程师兼部门负责人。尽管电话相约仓促,方萨先生的工作也比较繁忙,但还是热情接待了记者的来访。
方萨先生开一辆吉普带着我穿行于田间地头。他一面用对讲机与田间管理人员协调、布置生产,一边介绍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个香蕉园建于一九八九年,由一个喀麦隆公司和一个国际公司合作经营,种植面积为一千五百公顷,一九九三年初可望增至二千公顷。生产的香蕉主要向法、英、德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出口。过去该园每年的出口量约为四点五万吨,一九九二年估计能达七万吨。全园共有职工三千人,内设一个由二百五十名专家组成的专家部,负责安排和指导生产。他们中除了喀麦隆人之外,还有哥斯达黎加人,洪都拉斯人,菲律宾人和美国人等。
与记者在拉美和其他非洲国家所见到的香蕉园相比,这里经营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管理科学,生产井然有序。几千公顷连成一片,道路纵横交错,蕉林成畦成行,排灌设施齐全,飞机撒药治虫。园中实行承包,每人管一片。蕉树用绳子加固,结出的嫩蕉受到细心保护。记者看到园工们借助于梯子爬到高处,先采用带孔塑料薄膜把一串串香蕉包扎起来,然后砍去苞头。据说,此法不仅可以控制温度,促使养分集中进入蕉果,助其快速生长,而且还能起到保持清洁、防鸟防虫的作用。我们踏进一个正在收获的蕉田,挺拔的蕉树比大碗口还粗,随便拿起一串刚割下的香蕉掂了掂,足有几十千克重。方萨先生自豪地说,由于他们的栽培和管理方法先进,每公顷地可产香蕉三十五至四十吨,连续生产期可达二十年。
这里的“蕉园缆车”让人感到新奇。它紧挨田边架设,四通八达。缆车的钢架约两米高,形似小圆门,一根钢索固定其下,上面悬挂着带有滑轮的钩子,把香蕉割下挂到钩上,避免了损坏和碰撞,待排成一条长龙后,缆车就如同一长长的列车,沿索道驶向指定的加工场。在那里,香蕉经过流水作业线,经过清洗、分拣、保鲜和装箱等工序后外运。
喀麦隆香蕉业发展势头较快,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一九九一年,喀麦隆生产了十一点三万吨香蕉,到一九九五年,政府要力争达到二十万吨,以便在国际市场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走出香蕉园,已是下午一点多,记者虽早已饥肠辘辘,但却感到极大的快慰与满足。(本报杜阿拉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