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唐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2
第8版(副刊)
专栏:

  唐颜真卿书
——《东方画赞碑》
凌宣
山东省陵县人民公园,新落成三座金瓦飞檐,雕梁画栋,玉槛回廊,浑然一体,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有新的时代气息的碑亭,这就是陵县文博苑的“颜碑亭”。主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石刻,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汉太中大夫东方朔画赞碑》复制碑。原碑系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刻建,至今已1230余年。为了保护原始文物,不使继续损坏,特将其保存在文化馆,另制此碑,以供游人观赏。
《东方画赞碑》是国家级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它既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又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东方画赞碑》是晋夏侯湛撰,唐颜真卿书。碑四面刻,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侧各3行,每行30字。碑阳、碑阴均为大字正书,阳额篆书,阴额隶书,碑文字大6厘米,碑额字10厘米,共1073字。
东方朔的故里系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汉末属乐陵郡,唐代属平原郡。此地旧有东方朔祠庙,内有东方朔画像,晋夏侯湛之父夏侯庄为乐陵郡太守,湛自洛阳来此探亲,游历东方朔祠“见先生之遗像”,“慨然有怀”,于是写了这篇赞文。
颜真卿(709—785)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5年)考中进士,曾任节度使、尚书、殿中侍御史,后进爵鲁郡开国公,故人称为“颜鲁公”。他是唐代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既继承了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又吸收了其他各书法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继王羲之而起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写《东方画赞碑》时,年45岁,是他书法艺术发展成熟的高峰时期。颜真卿留下的碑刻较多,但字体的刚健雄浑、遒劲厚重的风格,当首推《东方画赞碑》为最,且在该碑上额的篆书和隶书,也是其他碑中不多见的。
石刻者根据颜书柔中有刚的特点,完美清晰地表达了原作的笔触美。因此宋代书法家苏东坡称赞说:“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所以它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和珍惜,争相拓摹,都以得到一份拓本引为幸事。
这样一块珍贵历史文物,在我国兵燹频仍的历史上,可说是历尽劫难。据《陵县志》载:相传元朝就把碑由神头东方朔祠,移至城内建亭于大堂之侧。康熙六年地震,大堂和碑亭倒塌,碑下半部埋入土中百年,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县令汪本庄才挖出来,重修碑亭,安置其中。后来碑亭又倒,颜碑复陷泥潭。日寇侵华期间,竟用此碑作厩门口的垫石,人践马踏,严重损坏,如今下部字迹已经脱落,难以辨认。
1945年,陵县解放了,历尽沧桑的颜子碑,才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1964年省文化局拨款重修碑亭加以保护。“文化大革命”中将碑亭封闭,未受到破坏,1982年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