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苗乡侗寨换了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5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苗乡侗寨换了人间
杨光修
生活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有苗、侗、汉、布依、水等20多个民族。解放前,这里是个偏僻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一山连一山,连到白云边,要想走出山,比登天还难”;“半年吃糠菜,秧被当铺盖,全家共条裤,熬了多少代。”这是对旧社会的黔东南现状的真实写照。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的黎平、锦屏、剑河、三穗、镇远、台江、施秉、黄平等8县,毛泽东同志沿途目睹少数民族苦难的生活,心情十分不安。红军走到“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旁有一老妇与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旁,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从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床,授予老妇,并令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见廉臣(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毛泽东同志关心少数民族的事迹很快传遍黔东南,各族人民无不为之敬仰。
解放后,黔东南各族人民把毛主席对黔东南人民的关怀铭记在心上,决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尽快改变黔东南贫穷落后的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各业并举,真抓实干,使苗乡侗寨换了新颜。据1992年年末统计,全州粮食总产量为91.2万吨,比1949年增长1倍多;已初步建成包括纺织、造纸、机械、煤炭、化工、电子等10多个门类、500多个地方工业企业的现代工业体系,总产值为26.8亿元,比1949年增长900多倍。有各级各类学校3260多所,在校学生70.7万人,城镇乡村书声琅琅,1/2的县已实现基本无文盲。医疗机构发展到520个,群众生病得到及时治疗。干部、职工发展到18.7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和各县(市)领导班子中的少数民族各占一半以上,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有的已成为高级干部。解放前,全州仅有公路494公里。为了打开闭塞格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群众自带工具、粮食,劈山修路,1964年县县通了汽车,1982年区区通了汽车,现已形成以州府凯里为中心的苗乡侗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随着生产的发展,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昔日闭塞、贫困、萧瑟的苗乡侗寨,如今开始繁荣起来。抚今追昔,黔东南各族人民更加怀念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决心把黔东南建设得更美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