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临江的那个金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5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临江的那个金秋
郝启明
每逢金秋时节,一览棉海连天、银珠闪烁之际,毛泽东主席1958年视察临江黄柏山村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
黄柏山村,现属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北临长江,南靠武黄铁路,武黄公路贯穿其中,是全市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产区之一,1958年系鄂城县旭光人民公社的一个大队。解放前,临江贫苦农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说,临江“灾害年年有,水涨一片白,水落尽沙丘,苛捐杂税重,穷人如马牛,芦花裹在身,乞讨四方走。”黄柏山村353户人家,就有300户种佃田、卖长工,46户讨米要饭,卖儿卖女,27位贫苦农民惨遭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军队杀害……是共产党、毛主席把临江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金光大道。
1958年,旭光人民公社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先后办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厂,农具制造厂和颗粒肥料厂。农村办工厂,农民当工人,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情。尽管工厂规模小,厂房简陋,群众称之为“小小工厂”,但毛主席知道后很重视,称赞“小小工厂”是个“创举”。毛主席还亲自布置把介绍“小小工厂”的文章刊登在《红旗》杂志上,向全国推广。
1958年,水稻、棉花普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9月15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临江大地充满丰收的喜悦,送棉、晒棉的人们熙熙攘攘,采摘新棉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里荡漾。
中午12时左右,一队小汽车在临近武黄公路的一块试验地前停了下来,啊!毛主席来了!只见主席身穿白色衬衣,米黄色西裤,脚穿一双圆口青布鞋,大步向棉田走来。跟随其后的有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同志。在黄柏山大队党支部棉花试验地边,毛主席停下步子,饶有兴趣地看了看试验地标牌,用手比划着,朝身边的同志点点头,眼里露出赞许的目光。在沟边,毛主席一手叉腰,抚摸面前的一株棉花,数了数满枝的棉桃,询问身边的两位老农,“这一斗地能摘几多花呀?”
老农答道:“70多斤。”
毛主席笑了笑,又问:“一斗田能收几多谷呢?”
老农兴奋地说:“现在能打500多斤,今后一定不止。”
“对!对!应该这样努力。”毛主席连声说道。
时间一晃过去了近半个钟头,毛主席面带满意的神情,驱车离开临江,向黄石方向疾驶而去。毛主席的亲临视察,给黄柏山村的群众以巨大的鼓舞,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发奋努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毛主席视察临江已过去35年了,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为之奋斗的亩产棉花超百斤,稻谷800斤已经为双百斤棉吨粮田所代替;“小小工厂”已成为遍及全国的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鄂州市现在就有乡镇企业1.3万多家,年产值13亿元。
毛主席离开我们整整16年了,临江人民在他老人家当年停留过的地头建起了一座纪念馆,簇拥纪念馆的仍然是一片茫茫棉海。金秋季节,棉株昂首,花桃怒放,仿佛在向前来参观的工人、农民、学生、干部表述临江人民的思念。临江的金秋,那个硕果累累、喜讯频传的金秋,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