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京剧的瑰宝——张派艺术——祝贺张君秋艺术生活六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京剧的瑰宝——张派艺术
——祝贺张君秋艺术生活六十年
刘厚生安志强
张君秋自他1933年拜师学艺以来,至今已经走过60个春秋的旅程了。如今,张派艺术的影响已遍及海内外,成为京剧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祝贺张君秋先生艺术生活60年的日子里,回顾、总结张君秋60年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从中去探讨一下流派艺术形成、发展的规律,这对于发展京剧事业可能会有所启迪。
张君秋从师李凌枫。李凌枫初淑程(砚秋),后宗王(瑶卿),张君秋学习京剧青衣艺术是以王派艺术起步的。事实上,在张君秋成名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王瑶卿由于对他的器重而亲自予以指导帮助,为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35年夏历岁末,张君秋首次登台,以京剧青衣打基础必学的一出《女起解》一炮打响。1940年,又与李世芳、宋德珠、毛世来被北京《立言画刊》组织观众推选为“童伶主席”,荣称“四小名旦”之一。有人说:“张君秋的戏,一是好看,二是好听。”张君秋就是以这种赏心悦目的“二好”而赢得观众爱戴的,也是因此而得到当时在艺坛上争芳斗妍、各展风姿的梅、程、荀、尚“四大名旦”青睐的。同当时初学旦角艺术的同辈演员一样,张君秋对颇负盛名的梅、程、荀、尚极为仰慕,因而也十分想学习名家的艺术。但与某些亦步亦趋专宗某一流派艺术的后学者不同的是,张君秋哪一派都学,哪一派都不是死学。最初学尚,有了《春秋配》等;后来学梅,有了《奇双会》等;又学程,遂上演了《红拂传》、《六月雪》等。荀的剧目没有学演,但师生之谊甚笃。根据张君秋的回忆,这些名家在一招一式地向张君秋传授艺术的时候,都没有要求他不走样地学。而是在启发张君秋去探求适合于自己条件的表演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张君秋的天赋条件十分出色,可谓“声色俱备”。他几乎没有经过“变声期”,不知“倒仓”是什么滋味。他的本嗓、小嗓之间的音色衔接十分自然,平日用本嗓哼唱,不自觉地就会过渡到小嗓上去。这是难得的天赋资质。最难得的是张君秋不满足于自己的天赋。就梅、程、荀、尚来说,天赋歌喉以梅、尚二位最佳 ,张君秋当初或专攻梅,或专攻尚,取得轰动效应是不难的。但他舍此捷径而严加磨砺,从梅的严谨规整之中,悟出了行腔圆活舒展之道,又练就了尚的遒劲功力,高低不挡,收放自如,但不轻易走险腔,做到游刃有余。张君秋还偏要以自己的天赋佳喉去学某些门户之见颇深的人所讥讽的程腔,在这些人看来,嗓子不好的人才学程。这使程砚秋对张君秋格外器重。张君秋遵照程的教诲,学程腔,避其沉郁,而取其婉约。此外,张君秋还在荀腔里汲取了轻俏,而不去一味追求荀的妩媚。不言而喻,张君秋在学习梅、程、荀、尚的艺术过程中,自然也积累了这些名家不断丰富发展了的唱腔音乐、语汇,这为他日后研制新腔提供了创新依据。他在学得名家艺术的同时,也体味出了遗貌取神、不似而似的创新真谛,这是开启艺术创新殿堂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如果说,张君秋在1956年首次创演《望江亭》一剧之前长达20余年的艺术生活是打基础、进行艺术积累的阶段,那么,1956年《望江亭》的创演则应看作是张派艺术形成的一个闪光的标志。以后陆续上演的《秋瑾》、《珍妃》、《西厢记》、《诗文会》、《秦香莲》、《状元媒》、《赵氏孤儿》等一系列新剧目,系统地展现了独具一格的张派艺术风采。从这些剧目的演出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张派艺术的魅力。尤其是他的演唱艺术,在丰厚的京剧旦角传统唱腔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行当以及地方剧种、曲艺、歌曲的语汇,创制了大量的新腔。这些新腔的演唱,充分发挥了张君秋“娇、媚、脆、水”的优异嗓音天赋。他的发声,音域宽阔,松弛自如,由于共鸣位置的准确及气息的贯通,使得他的行腔,华采而不失大方,俏丽而不事雕琢,轻重、快慢、繁简的对比犹如天成,蓄气、缓气、偷气的运用归于自然,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这种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独特演唱风格,与他那端庄含蓄、自然率真的表演风格相贴切,生动地塑造了谭记儿、秋瑾、珍妃、崔莺莺、车静芳、秦香莲、柴郡主、庄姬等众多性格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
张君秋平生交游甚广。50年代以来,有了一个在艺术上默契共识的创作集体,演员如刘雪涛、陈少霖、耿世华、李四广、钮荣亮等,琴师如何顺信、张似云,后又有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同他的通力合作。他演出的剧目,有王雁等剧作家的创作心血,更有田汉为其写《西厢记》,《秋瑾》的创演也得到夏衍的鼎力支持。这些创作力量是张君秋从事艺术创新不可或缺的支柱。张君秋善书法绘画,张大千、齐白石、刘海粟、李苦禅、许麟庐、周怀民等与他过从甚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君秋在书法绘画上的修养,对他的艺术创新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
流派艺术的称谓,是对前辈艺术家创新成果的总结,而不应是对后辈继承者的束缚。它是今人值得珍贵的艺术瑰宝,应该认真继承,更要从中学习方法,寻求规律,以发展京剧事业。从张君秋成功之路的回顾中,我们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