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包下来,何妨推出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短论征文

  包下来,何妨推出去
徐柏森
五十年代戏改运动时,把大批剧团全部包下,国家出钱扶植戏剧,使艺人安心从艺,还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当人民代表的、政协委员的大有人在。时至今日,一代代演员像滚雪球一样,把个剧团弄得包袱沉重,加上时候不对,于是就有人建议把剧团推向市场,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从包下来到推出去,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谁也弄不清从发展变化的联系中,有多少必然性可言。全包有全包的理和据,推出有推出的理和据,可剧团却适应不了这大喜大忧的转化,因而骂街的、赌气的、退隐的、哀叹的、自找门路的、跳槽的、结帮赶趟捞外快的,啥人都有了。现如今剧团最复杂,死不死,活不活,真是天下最难带的队伍了。
说真格的,现时国家出的那点钱,不是扶植戏剧,而是艺人养老送终的人头费,因为我们有这个制度;如果把剧团推向市场,势必首先断了艺人的衣食。因为不景气,混点钱也只够在台上蹦达几次,不可能去养剧团。更何况能挤到歌坛、影视界的,那是他们的福分,谁想卡也卡不了。现实的难点就在于包也包不下,推也推不出,怎么办?谁来解开这个死疙瘩呢?
其实,认真想想,要那么多剧团干什么?不如该撤的撤,该散的散,真要转业了,做了妥善的安顿,说不定比勉强维持要好。少数能自立的,再推向市场不迟。应该有个过程,先要分别不同情况,做过细的工作,不该下个死条文,搞一刀切。不要一提卸包袱,就来个一推六二五,管它三七二十一。
再说戏剧是不会消亡的,特别是我国地方戏曲。你推向市场,它也存在;你不推向市场,它也发展。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人民群众少不了它,不须你去为此操心。上海有个阔老板,他是苏北滨海县人,过去在县剧团唱过戏,听说家乡的剧团混不下去解散了,他二话没说拿出四十七万,资助该县恢复剧团,并且还邀了淮剧界名流,陪他大唱淮剧,以作振兴之举。他说他热爱家乡戏,有钱了要为家乡办点事,只要谁能振兴淮剧,他就资助谁。这个事,使我想起过去的有钱人和大老板,他们肯花钱搞剧团,不也是这样的吗?李渔的戏班,莎士比亚的剧团,不都是以这种形式存在过吗?那么推向市场,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只是剧团在市场海洋里飘泊,也少不了有人扶助和支持,这样一来,两种可能岂不仍会统一起来吗?世上本无路,路就在脚下,只恐各位不肯抬脚迈步而已。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文化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