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谈“过把瘾就死”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短论征文

  谈“过把瘾就死”现象
李向阳
目前,严肃的社会使命感较强的虚构性文学作品,越来越得不到读者的青睐,不能不是一种遗憾。曾几何时,那种时时引起社会上轰动效应的小说、诗歌,在当今这个热闹的世界上再也“火”不起来了;有也不多,缺也不少,无关痛痒。现在,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形式,当首推纪实性文学作品。
严格地说,纪实性文学还是不成熟的文学形式。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它充其量不过是诸多文学形式的侧枝,它的繁荣使文学之树有些枝大于本。
 纪实性文学在题材上追求猎奇性和刺激性,什么窃贼、奇案、娼妓、乞丐、隐私、黑幕、性病、第三者、轶事、秘闻……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但是,也有像《黑雪》、《走向神坛》等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纪实性文学作品大都描述发生在当今社会上的重大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或提出某些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的沟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信息的爆炸,冲击了传统的文学形式,文学的“自然真实”打败了想象虚构的“艺术真实”。人们的审美观念在转移,与其为古人和虚构的情节伤心落泪,不如为自己和现实而喜怒哀怨。纪实文学具有新闻性,信息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也正符合现代人的文学欣赏口味。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上帝”,那么“羔羊”当如何?几经春雨几度秋,从商神气从文愁。面对当前创作难、出版难、卖书难、稿酬薄,一部分人投笔从商,下“海”当了“弄潮儿”;一部分人转而写点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之类,甚至广告词 ,追求“经济效益”去了,还有一小部分人,孤芳自赏,抱残守缺,甘当高尚的“穷人”,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流芳千古的补天之作,欣赏之众还未出道,难免孤独寂寞;纪实性文学,读者喜欢,“适销对路”但总有点“过把瘾就死”的感觉。
 (作者单位:北京市挂车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