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全柴”崛起皖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7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柴”崛起皖东
本报记者刘杰
紧靠吴敬梓家乡安徽省全椒县城郊,一座占地20多万平方米、厂房14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动力城”——全椒柴油机总厂平地而起。企业励精图治5年多,生产小型柴油机逾百万台;自筹资金8500多万元,兴建起令全国同行惊叹的“小柴基地”。
全柴的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工作先行一步。以前,这个厂屈居县城小巷内,占地1万平方米,“挣扎”16年才生产柴油机8.8万台。1986年6月,当时的县经委主任钱进(现任县委书记),辞官来厂扯起承包经营的改革大旗,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对劳动用工、工资奖金分配、内部机构设置和人事使用,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打响了威振皖东的兴厂翻身仗。
随着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全柴被迅速推向市场,他们挣脱计划经济老套套,根据市场需求,果断淘汰了难以与其他老厂争雄的产品,上马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R175A型柴油机,以及R180、R185A型柴油机,并很快形成批量。企业又变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推行销售费用与销售资金回笼按比例分成分配的“一捆柴”承包办法,加快开拓市场,产品迅疾扩散到全国29个省、市、区,为185家主机厂配套。1991年,R系列小功率柴油机获国家星火计划金奖,R175A型柴油机获国优银质奖。他们还开发了N285等小缸径多缸机,已开始批量生产,使企业产品结构很快实现了多品种、系列化、高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出现转机之后,全柴仍坚持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七五”期间,这个厂产值递增86.55%,利税递增81.38%。到前年产值、利税分别由5年前的1000万元、100万元,猛增到3亿元、3000万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为了企业的滚动发展,全柴一直不断调整企业留利中的生产发展、福利、奖励三部分基金比例,由5∶3∶2调为7∶2∶1,后为8∶1∶1,把80%的企业留利用于归还贷款和扩大再生产。5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00多万元,先把厂址从城旮旯迁到城外,后陆续上马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铸造、金加工、总装等15条生产线,设备新度系数达85%以上,初步形成年产近50万台的生产能力,相当于1986年的18个厂。最近,全柴又决定从美国引进一条价值约500万美元的定型铸造生产线,为企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备足后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